让扁平化组织结构在合伙制公司落地生根
维持传统雇佣关系的企业中非常容易出现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压制。这一点从自上而下的层层等级管理中可以看出来。层级越多,信息传递就越慢,就越容易失真。在数字化时代,一切都在便捷化,速度成为制胜的法宝,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成为企业发展的需要。
对于数字化时代的公司来说,走群众路线是不可违抗的潮流。在管理者想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大家创新的时候,如果公司是那种层层汇报的组织结构,比如自上而下有五六层、七八层的组织架构,那大家还怎么创新呢?
试想一下:某个员工有一个创意,可是他不知道这个创意是否可行,于是他要跟他的主管汇报;主管做不了主,要向总监汇报……这样层层汇报,等到两三个月之后,才能得到公司一把手的确切答复,才能知道到底可行还是不可行。员工在苦苦等待之后,创新的积极性恐怕早已丧失殆尽,甚至可能等来一个否定性的答复,他会不会感到很受打击呢?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愿意积极大胆地创新呢?
相比之下,在合伙制公司里,公司组织结构是扁平化的,某位工程师有了创意,不论是否可行都可以直接向上级汇报,再不然让用户评价,从而迅速得到关于这个创意的反馈信息。不行的话,就立刻修改。这就大大提高了信息互动的效率,降低了创新的时间成本,使得员工的创新热情进一步得到激发。
其实,很多企业老板都知道扁平化组织结构的好处,但是经常一放手就乱套,于是只好再次采取军队式的多层级管理。那么,怎样才能避免一放就乱,让扁平化组织结构落地生根呢?
主要合伙人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为什么很多公司在推行扁平化组织结构时,往往一放手就乱呢?口说无凭,让我们先来看看一家企业的做法,就不难明白其中的症结了。
众所周知,2019年之前,小米公司是执行扁平化组织结构的典型。早期的小米公司之所以能够维持扁平化的加速度,最关键的一点是小米公司的八位合伙人分工明确:雷军是董事长兼CEO,林斌是总裁,黎万强负责小米公司的营销,周光平负责小米公司的硬件,刘德负责小米手机的工业设计和供应链,黄江吉负责米聊产品,洪锋负责MIUI,王川负责小米盒子和多看。这八位合伙人不仅经营理念一致,而且都有管理过几百人的团队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都能一竿子插到底地执行任务。
小米公司为什么放开管理后不会乱?因为它的每一块业务都有一位核心创始人负责,因为这八位合伙人都是公司的老板,公司经营效益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利益。这就使得他们会努力地管好各自负责的领域,完全不用其他合伙人担心。这就是推行扁平化组织结构的关键——一定要有核心合伙人负责把关。
快速反应就要少做事
扁平化组织带给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快速反应,怎样才能把这种快速发挥到极致呢?用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的话说就是“少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才能快速反应”。
为什么要少做呢?雷军有个业内闻名的“小餐馆”理论。在他看来,小餐馆成功不成功,标志是有没有人排队。成功的小餐馆一般都有两个特点:第一,小餐馆的大厨一般都是老板,而且每天在饭店里盯着,跟来的很多熟客都是朋友;第二,小餐馆的大厨有很强的定力,他们往往会把做产品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赚钱放在第一位。相比之下,很多小餐馆为了赚钱,不断地搞连锁,不断地开分店,结果利欲熏心之下,经营理念一步步被扭曲了,好的东西也越来越少。
在雷军看来,只有把做产品放在第一位,把产品做到极致,才能确保扁平化组织结构的快速反应能力长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