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93,我的逆流人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章 商机

张玲月回到自己家,淘米,洗菜,做饭,洗衣服。

李宥为刚和唐阿姨谈好了条件条件,押一付一。一个月房租六十块钱。水电一个月五块钱。退房的时候连押金一起退。剩下没住完的也退。这家房东挺好说话的,没那么无赖。他们也怕租房的年轻人是个狠人。

当地外来打工人的平均收入大概是一个月三四百块钱。房租相当于月收入的五分之一。

房东阿姨凭借着四间平房,每个月就能有二百八十块钱收入。

有些更狠的房东,还愿意把正房的二楼腾出来出租,当然的那样多是子女出去住现代小区了。

进出租屋一看,里面还行,有一张以前不要的凉席。有这个就够了。用水的话要在外面。洗澡有些不方便,需要在屋里洗。至于做饭,可能要在窗口开个煤气灶了。

李宥为之所以来租房也是看上了性价比。即便退房损失也不大。

讲真的,自个儿心里也没对李玉华抱有多大期望。

对方不一定会愿意接纳他,但是绝对会补偿他一个上海户口。

来之前已经查过来,上海这边有对知青孩子的落户政策,只要叶玉华愿意帮忙,那他就能轻松在上海落户。

享受上海的教育资源。到时候考申城大学可不要太轻松。难度起码降低了一半!

李宥为对上大学有执念,上辈子没能上大学,感觉人生不完整,这辈子一定要走一条正常的路。

去掉刚付的钱后,李宥为关上门,趴在凉席上清点起自己身上的钱。

去掉租房用的140块钱。刘正光给他一百块钱的感谢,兰月借了他两百块钱。现在身上还剩162.2。

瞬间觉得自己好穷啊,要是以前,一两百块钱,他都一点看不上的。现在却要靠这点钱生活。明天还要去买些东西。

最好明天就能找到李顺才,这样还能靠两个老人接济一下。

夜黑了下来,李宥为这些天奔波,身体也累了。屋里还有一双原先主人留下的塑胶拖鞋,换了鞋到井边打了桶水冲冲脚。

刚好遇到邻居张玲月出来洗碗。

“你好啊,以后我们就是邻居了。”

“你这么快就住进来了?”张玲月有些惊讶。

“那当然。倒是你,竟然一个人住?。”

张玲月警惕的看着他,眼神有些凌厉,“你别以为我一个人住就有什么想法。我可不是随便的人。”

李宥为苦笑:“你别瞎想,说不定我过阵子就走了。这地方我暂时住下而已。想向你打听一下,这附近打工赚钱吗?”

“打工赚不赚钱也要看你怎么干,认真努力一点,一个月赚个两三百没什么问题。要想挣得更多,可以去工地,一个月努力干的话,能挣七八百。”工地的收入基本是进厂的两倍甚至更多,在工地做小工都比进厂赚的多。

进厂和进工地的收入差距很大,但是后者也更累,更吃体力。

李宥为想也没想就拒绝了这两种挣钱方式。打工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会再给别人打工。

上辈子打工人,老板都干过。最后发现还是打工人最苦。所有老板积累起来的财富,都是从打工人那搜刮来的。

打工人要付出三倍的努力,才能换来一份微薄的薪水。

这种情况拿头打工。

聊了两句后,各自回屋。

张晓月回屋后,转头就将门反锁了。

关了灯后,点起一盏煤油灯,桌上摆了几本教科书,练习题。

仔细看过去,竟然还是高中层次的知识。

……

李宥为呼呼大睡一晚,第二天刚蒙蒙亮就醒了。

不知是谁家还养的鸡,五点多就叫的吗!

李宥为以为自己起这么早,没人会比他还早了,准备到外面洗个脸,然后去镇上吃早餐。

没想到外面,邻居张玲月比他起的还早。并且还拿了个小本子念念有词。

“咦,早啊。没想到你也起这么早。厂里上班要这么早吗?”

张玲月急忙收起手上的小本子,嘴也不念单词了,好像怕别人发现她在背英语单词。

“早上睡不着。厂里一会儿再去。”

随后甩头回到屋里,把门紧紧锁上。

李宥为捧起凉水,冲了把脸。然后就直奔高桥镇上去。

一方面是想再吃一碗阳春面,顺便看看上海的早市有什么好吃的。

不说别的,刚到镇上,那有些小弄堂门口,就有人在排队了。

里面空间很挤,除了师傅的厨房,能坐下吃的位置很少,不得不摆到中间的过道上。

“老板,来一碗燕皮儿馄饨。”

“雪菜肉丝面。”

“鸡鸭血汤。”

看起来早市吃的还挺多的。

李宥为随便选了家人多的,排了会儿队才吃上一碗鸡鸭血粉丝汤。

浓郁的鸡油香味煮鸭血,再放上一把红薯粉丝,最后撒上葱花。

味香扑鼻,早餐吃这么一碗,精神抖擞。

感觉就是南京的鸭血粉丝汤吧?李宥为觉得上海这个鸡鸭血粉丝汤更好吃一些。

或许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发展,新生代的厨师技艺,不如老一代的好。

美食这种东西,需要老师傅手把手传授的。而且只有特定时代才会做出那种美味。

后来的美食都是追求速成,很难有师傅用心去做一道美食。尤其是这种平民美食,赚不了几个钱不说,还贼累。

吃完又在镇上逛了逛,看有没有什么商机。打算下午再去老头子家。

93年能赚钱的门门道道真挺多的。就李宥为那些年在深城混的经验看,他当时错过了太多发财的机会。

有些需要特殊关系才能搞到,但有些只需要人勤快一点就能赚钱。

比如当倒爷,从深城那边买货到上海这边来卖,虽然有一定风险,但绝对能赚钱。

还比如从香港引进热敏打印机,到国内做彩票打印生意,简直和印钱没什么两样。当然这些生意也只会在这个时代能做起来赚钱。

做盗版卡啦OK录像带,花城封装,到上海来贴标。绝对能赚到钱。只不过要承担风险。

还有工地上做建材生意,也是赚钱得很。

这个时代本身就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不敢冒险的人这辈子难以发财。普通打工人一个月工资几百块,而一辆奔驰要几十万。打工一辈子也买不起,却依然有很多老板开上了奔驰。

没心气儿了。有什么是能挣点钱,看起来体面能吸引人,能装逼,又上限高的活儿呢?

此时正好路过一间报刊亭,上面挂着各色各样的杂志报纸。

老头向他伸手招呼:“小伙子,买两本杂志故事回去看吧?便宜卖你。”

手上拿着两本故事会,“试着看看吧。”

老人一副自信的样子。

李宥为好奇的拿过故事会,这种通俗文学小说他还真没看过。

虽然大学报的是文学专业,叶文慧也是报的这个专业。平时看的书都是大文豪的作品。这种地摊文学还真有点瞧不上。

但是此时非彼时,地摊文学让他想到了后来的畅销书,网络文学。那些作家们一个个赚的满嘴流油。

在文学创作者眼里,那就是不入流。但在普通人眼里,那就是暴富的行业。

翻开第一个故事。

【徐莉是武汉一家公司的会计。大学刚毕业,凭着青春靓丽的外表……】

李宥为看着看着,身体就有一股火腾腾升起。关上书,脸色平静的对老头说:“你这里有往期的故事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