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9章 白起决胜长平
赵括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廉颇原来制定的战略方针全部废除,之后又积极调换军官,并下令出兵攻击秦军。白起是个老手,对赵括的这些动作掌握得一清二楚。他知道赵括目前的心态非常轻狂,便打算让其继续轻狂下去,最终达到骄兵必败的结果。于是,白起一面下令秦军假装失败后退,一面预留两支部队埋伏下来,等赵军冲杀过来之后再伺机截击赵军。赵括看到秦军连连后退,认为时机已到,便下令乘胜追击,直达秦军的营垒,希望能通过“闪击战”迅速拿下秦营。
白起看到赵军追来,便下令秦军坚守。赵括猛攻了几次,都宣告失败。正在赵括猛攻秦军军营之时,秦军的一支二万五千人的部队突然出现在赵军背后,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一支五千人的骑兵则截断了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断绝,军心也随之不稳。
看准时机后,白起下令精锐轻骑前去袭击,赵军迎战失利,无奈之下,只能就地建筑营垒等待救兵。秦昭襄王听说赵军运粮通道已经被切断,知道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已经到来,便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把他们全部调往长平,阻止赵国派救兵、运粮草到前线。
赵孝成王这才知道秦国的厉害,他赶紧派人去向齐国和楚国求救。但是受到之前赵国的求和行为的影响,两国对于救援赵国这件事并没有太上心,只是各派了一支军队前来救援。
这时,赵括的营中已经开始缺粮了,他赶紧向齐国请求救济,但是齐王建并不打算帮这个忙。周子劝齐王建说:“赵国对于齐国和楚国来说算是一道屏障,就像牙齿外面的嘴唇,唇亡则齿寒。若赵国灭亡了,齐国和楚国也就危险了,所以救援赵国这件事刻不容缓。何况救援赵国可以给齐国留下一个好名声,抵抗秦军也正好可以显示您的威名。这种既可以获得名声,又可以展示实力的事,您一定要赶紧做才好。”
可惜,齐王建没有听周子的话。就这样,赵军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到了九月,赵军已经断粮绝食达四十六天。士兵们没有办法,为了活命,只能互相残杀。
面对这种情况,赵括愈发着急起来,便下令进攻秦军营垒。他把军队分成四支,轮番向秦军的营垒进攻,但仍然无法突出重围。最后,赵括打算殊死一搏,亲自率领精兵上前肉搏,结果被秦军射死。赵括死后,赵军立刻全线崩溃,陷入极大的恐慌之中,四十几万士兵全部投降。
此时,白起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正是这个决定,让他在后来的历史中留下了令人震惊的一笔。白起说:“当初秦军已经攻克上党,上党百姓却不愿归顺秦国,而是去投奔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死,等他们恢复过来,恐怕会发生祸乱。”
基于这个理由,白起决定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放二百四十个年纪小的回到赵国。据统计,前后共有四十五万人被白起杀死。知道这个数字后,各国都震惊了。
长平之战就以这样惨烈的结局收场了。据史料记载,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歼灭战,双方以举国之力投入其中,前线参战人员共达一百万人。最后,赵国的四十五万大军被坑杀,秦军也损失了将近一半人。光从这个统计来看,此战的激烈程度也是十分令人震撼的。
经此一役,赵国一蹶不振,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了,其他国家对秦国更加忌惮了。而秦国的实力也达到了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