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折旧费用:没写在明处的成本
从开篇到目前为止,我们都是在接触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营业收入就是收钱了,成本和费用就是花钱了。不论主营业务成本,还是财务费用、管理费用,或是销售费用、利息费用,都是清清楚楚在利润表中列出来的。从本节开始,我们就要讲那些没有被明确列出的成本,这些成本常会带来企业监控的漏洞。下面就让我们来接触“没写在明处的成本”中的第一位成员——固定资产折旧费。
我们一直在说权责发生制,它不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在现代会计制度里也无处不在,甚至存在于固定资产的折旧。举个例子,你买一个iPad,花了3,000元,预计可以用5年。你只是一次性支出了3,000元,并不是一下子把3,000元全用了。因为预计可以用5年,这3,000元要在这5年内摊销。
为什么要扯进权责发生制?因为时间是一年一年过的,你不能1年时间用了5年的份。而每年用掉了600元的份额,是真实发生的事。用一部分份额,就算一部分份额,这就是权责发生制。只用了1年,还有4年时间没有过,没有发生的事,现在就不算。所以,虽然一次性支付了3,000元,实际上只是每年使用600元。
也许你会有不同的想法:反正都要花3,000元,我一次性支付3,000元和连续5年每年支付600元,有什么区别吗?怎么算都一样,我多了一个可以用5年的iPad,失去了3,000元现金。从表面上看,是这样没错,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在企业中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如何。
例说
假设一家企业用500万元购买了一台设备,这台设备可以连续使用10年,每年可以创造100万元的利润。如果用平常的眼光看问题,这台设备在未来的10年内,第一年盈利-400万元。后面的9年,每年盈利100万元。
这样计算科学吗?第一年亏损那么多,第二年一下子扭亏为盈又赚了100万?比第一年多500万的盈利。盈利能力好强悍啊!第三年又变成盈利100万了。这也差距太大了。
下面让我们按权责发生制重新审视这个问题。设备虽然花了500万元,但买的是10年的份额,每年只用了50万元。因此,每年耗费的成本是50万元。这样算来,企业每年的利润是50万元,且10年都是如此。也就是说,尽管企业的盈利能力没有增长,但还算得上“稳定持续”。用这两种方法评估企业,差距是相当大的。哪一种方法更科学呢?
当然是权责发生制更科学。因为当年损耗的就计在当年,不能把未来的损耗也算作今年的。不采用权责发生制,是企业财报混乱的诱因之一。因为企业可以隐瞒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或者少报折旧费用,这样计入当期的成本就会减少,企业的盈利能力就会被放大。所以我们要把企业折旧费计算出来,还原真实的净利润。
折旧的方法有很多,包括直线折旧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下面分别介绍一下。
直线折旧法
直线折旧法就是平均折旧,100万元的设备能用5年。平均计算,每年折旧20万元。其他的什么都不管,即使这一年停产了,没用设备,也要折旧。但设备即使是彻底损毁了,卖废铁也是能够变现的。所以我们应当把折后的残值减掉,得出设备的真实价值再进行折旧。假设该设备的残值为2万元,其折旧费用具体如表3.14所示。
表3.14 直线折旧法

工作量法
比如公司花50万买了一辆货车,理论上能跑100万千米。跑过了100万千米就要报废,那么就要按它实际上跑了多少千米来折旧。如果今年1千米都没跑,就不折旧。当然还要减掉残值2万元,那这辆车的原值变为48万元。如表3.15所示。
表3.15 工作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加速折旧法中的一种。还是引用直线折旧法中设备的例子,一套设备价值100万元,每年折旧20万元,到第五年全部折旧结束,设备残值为2万元。下面我们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来计算折旧。
双倍余额递减法就是将固定资产的总值看成其2倍,每年都按2倍的固定资产总值来折旧,达到加速的作用。
双倍余额年折旧率=2/5×100%=40%。
因为该设备能使用5年,还要按双倍设备值来折旧,所以得出年折旧率为40%。如果按正常的直线折旧法来计算,每年的折旧率为20%,双倍余额递减法要将速度加快,所以2×20%为40%。
第一年应提折旧=100万元×40%=40万元。
第二年要用第一年折旧后剩下的固定资产来继续按年折旧率来计算。
第二年应提折旧=(100万元-40万元)×40%=24万元。
第三年也要用第二年折旧后的余额来计算。
第三年应提折旧=(100万元-40万元-24万元)×40%=14.4万元。
该设备一共可以用5年,最后的两年就不能再这样计算了。因为设备快到期了。把剩下14.4万元平均摊销了事。但别忘了,当5年过去后,我们卖废铁还有2万元的收入呢!到最后两年时,我们再把这残值减掉。
第四年应提折旧=(100万元-40万元-24万元-14.4万元-2万元)/2=9.8万元。
最后两年是平均摊销,所以第五年的应提折旧同样是9.8万元。我们将这5年的钱加起来,一共还是100万元,如表3.16所示。
表3.16 双倍余额递减法

年数总和法
前面的例子中,折旧率是不变的,如在前三年中,一直执行的是40%折旧率。而年数总和法的折旧率是变动的。它的公式有些复杂,我们需要了解两个数据,分别为预计使用年限和尚可使用年限。
继续沿用上面的例子,在第一年年初的时候,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尚可使用年限也是5年。第二年年初,预计使用年限为4年,尚可使用年限为4年,以此类推……在第5年年初的时候,预计使用年限为1年,尚可使用年限1年。预计使用年限分别为5年、4年、3年、2年和1年。我们将这些年数相加,共为15年。
可能你会说,这不对啊,一个使用5年的设备,怎么突然变成可使用15年了。别急,这15年只是分母,要达到加速的目的,第一年的折旧率用尚可使用年限除以预计使用年限的总和。第一年的折旧率为5/15,第二年的折旧率为4/15,以此类推,最后一年为1/15。我们将这五年的折旧率加起来,为5/15+4/15+3/15+2/15+1/15,总数为15/15,还是100%。折旧率越来越低,达到了加速的目的。当然,原值还有减掉2万元的残值,该设备的价格为98万元。具体情况详见表3.17。
表3.1 7年数总和折旧法

上述几种方法是我国最常使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这几种方法中,有的预先减掉残值,有的不减残值。这个在学习折旧方法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至于企业具体用什么样的折旧方法,要看它的喜好。不过,某种方法一经采用,就不得随意变更。即使不得不变,也必须在注释中进行详细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