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农业强国从1981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1章 莫欺少年穷(4)

这几乎算是威胁了,刘立本气得浑身直抖,好半天才说:“不赌这个,那你要赌什么?”

“就赌我输了后,两个月内不再和巧珍见面,你可以在这两个月内想法子说服巧珍嫁给别人。”

“一年。”

刘立本生意人本性暴露,下意识就要讨价还价。

“好,一年就一年。”

高加林毫不在意,又一本正经盯着他说道:“但若是我赢了,你就要答应我和巧珍的婚事。”

刘立本心里盘算着,不算村里的工分和自留地的收入,去年一年他大概挣了两千刚出头,且有的时候是没生意做的。

所以平均下来,他一个月大概能挣二百块。

现在是农历五月,当属挣钱的旺季,一个月应该还不止挣两百块。

就当是两百块,十倍就是两千块,都顶的上十多户农民家庭一年的纯收入了。

“好,若是你赢了,我就答应你和巧珍的婚事。”

刘立本一口答应,他根本不信高加林有这个本事,但出于生意人的谨慎,他还是紧接着又问了一句。

“你准备做什么挣钱?”

“写文章投稿,写书出书。”

“写文章,写书?”

刘立本都听愣了,他一个没读过书的农民,完全不敢想象靠写文章写书就能赚到这么多钱。

“对,就写文章和写书。”

高加林认真说道:“叔,你不是说我关心国际大事挣不到钱吗?

我这两天就写几篇介绍国际大事的文章,投稿到《环球》或者《世界之窗》去,到时候你就知道到底能不能挣到钱了。”

见他一副听懵了的样子,高加林索性把今天去县城的经过一五一十都跟他讲了。

顺带又强调了一下“高考失利,刻苦钻研,一朝顿悟”的人设。

待高加林讲完,刘立本已经彻底被震惊得不会思考了,目瞪口呆地看着高加林说不出话来。

这怎么可能?

这高加林竟然说准备出一套甚么教辅书,保守估计能挣上万块钱,若出版社价钱给的高,几万也不是没可能。

还说三年前他的物理只能考二十多分,掌握他研究出的一套甚么学习方法后,现在他随随便便就能考100分满分。

巧玲花费一个半小时,只能考五六十分的卷子,他只用十几分钟,全部都考了满分!

他一个没考上大学的高中生,今天却在给清泉高中最好的老师讲课!

清泉高中学历最高的校长还要包吃包住,花两元一天的高工资,向马店小学借用他二十天,让他给清泉高中成绩最好的快班上课。

还说甚么今年清泉高中的考生,能不能考上大学,能考上几个,就全靠他高加林了。

高加林以前的物理老师,还看在他的面子上,让巧珍到他家亲戚开的饭店帮工二十天。

这小子甚至还说,准备给巧玲开小灶保证让她考上本科大学,争取考上重点大学。

所有的这一切,怎么听都像是假的,像是在胡吹冒撩。

但高加林却说得无比认真,眼睛里充满了自信,再联想到巧珍进院之前说的话。

刘立本忍不住怀疑道:难道他说的这些都是真的,这高加林真的这么能?

见他不说话,高加林又说:“叔你不信我说的话,总该信巧珍的话。

你家二女子是什么样的人品,你还不清楚吗?为什么不进去问一下巧珍呢?”

刘立本这才反应过来,起身丢下高加林就往家里走去,不想高加林却一直跟在他身后。

“你跟过来做甚?”刘立本回头没好气道。

“我买的稿纸和墨水还在自行车上,我准备晚上熬夜写文章哩。”

高加林笑嘻嘻说。

刘立本看他这样子,心里很不舒服,但到底没有不让他进院,只是再次冷哼一声,以表达他的不满。

进了院门,就见巧珍和巧珍娘都没有睡,都在中间那孔窑朝着院门张望。

“婶子还没睡哩。”

高加林看了巧珍一眼,给了一个你放心的眼神,又对未来的丈母娘打了个招呼,便老老实实站在院中不说话了。

刘立本也不管他,扯开大步进了窑洞,在巧珍耳边就开始问起来。

“那小子说今天在清泉高中讲了四堂课,连校长老师都来听他上课,是不是真的……”

两三分钟后,刘立本又大步回到院子,脸色微红,眼睛里放着光。

在巧珍这里得到验证后,这位精明的半生意人半庄稼汉立刻就激动坏了。

做父亲的,当然愿意儿女们能有个好前程。

如果巧玲能考上大学,甚至考上重点大学,对巧玲和刘家来说自然是天大的好事。

传出去也是一件极有面子的事。

而且他没有儿子只有三个女儿,女婿就相当于半个儿,两口子老了以后还要靠女婿帮衬。

但他的大女婿高双星却迟笨得很,小学读了三年一年级,长大后也是老实巴交笨嘴拙舌,要有什么事根本指望不上。

若不是高明楼是大队支书,他怎么也不会把巧英嫁给这样平庸甚至蠢笨的一个人。

反观高加林,不但长得高大健壮一表人才,还能言善道,有文化有本事,头脑灵活,性格也硬。

别的不说,就说刚才他和巧珍抱在一起被自己喝骂,换做一般的后生肯定慌张死了。

但他从头到尾却都很镇定,和自己拉话也一直掌握主动。

无论怎么看,这都是个做大事的人。

这样的好后生若是做了自己的女婿,将来肯定能帮到自己。

比如现在,他就有个疑问想问问加林这个读书人的看法。

他一把拉住高加林的胳膊,尴尬而不失亲热地笑着说:“加林,快进窑坐坐,喝口水吧。”

高加林长出一口气,知道刘立本这关算是过了。

喝过水,几人又聊了几句闲话,刘立本突然问道:“加林,我这次去朔方本来要走村串户收羊绒的,结果却一两羊绒也没收到。

说是下了命令,羊绒只能由当地供销社统一收购,不让我们老百姓私下贩卖,一旦查到就要被打成投机倒把。

你读书多见识广,知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政策怎么说变就变哩?”

高加林当然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因为前世他买过一本名叫《十次危机》的书,里面就详细介绍了现在发生的这次危机。

更重要的是,前身那个高加林特别喜欢看报,每个周日都要跑到县城阅览室看报。

因此他很清楚其实早在今年的一月份,国家对待个体和民营经济的态度,就已经发生了几乎一百八十度的变化。

他想了想,看了三人一眼才道:“叔,这事我还真知道是怎么回事。

只是我跟你讲了以后,你不要到外面去跟别人讲啊。

还有婶子,巧珍也是,一定要记住自己知道就好,跟谁也不要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