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芙蓉湖畔(第1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为了推动不同学科之间交流分享,普及科学知识,传播正确观点,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厦门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厦门大学工会、厦门大学妇女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举办跨学科活动—“芙蓉湖畔对话”。“芙蓉湖畔对话”定位介于学术与通俗之间,以性别为核心媒介,选取生命、科学、健康、教育等主题,邀请若干不同专业背景的嘉宾,以现场座谈的方式,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地展示和交流对主题的理解和认识,传播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与艺术等领域的科学观念、知识和实践。在形式上,每期对话开场,都配上与主题相适应的音乐。对话过程中,嘉宾和主持人不拘一格地畅所欲言,气氛热烈又欢快。为了增进听众与对话嘉宾之间的现场互动,对话过程中设置了自由提问环节。听众可以把问题或评论写在纸质卡片上,交给现场的工作人员转交给嘉宾,还可以指定嘉宾回答问题。嘉宾结合自身研究专长,解答听众提出的问题,回应听众发表的评论,或严谨科学,或风趣幽默,智慧闪烁其中。嘉宾与嘉宾之间、嘉宾与听众之间平等对话,自由交流思想,观点交锋,认识碰撞,引发争鸣,以平实、生动、新颖的形式传递科学知识,引发人们关注,拓宽人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启发人们思考,促进讨论,解开一些困惑,增进自视、自省和提升。对话一经推出,即受到师生欢迎,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

第一期“芙蓉湖畔对话”,以“科学·性别·人生·梦想”为主题,于2016年11月30日晚在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中科院院士、化学化工学院赵玉芬教授,环境与生态学院袁东星教授,厦门大学妇女委员会主任、法学院蒋月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石红梅副教授和新闻传播学院邹振东教授应邀担任对话嘉宾,与师生分享他们的看法、体会。对话由法学院副院长李兰英教授主持。“男女是否平等?”,“她时代”是否到来了?什么是真正的男女平等?嘉宾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从社会性别、生理性别等不同角度,畅谈对男女平等的理解感悟,进而对女性择业就业、突破职场困境、平衡工作与生活等进行探讨交流。赵玉芬教授以院士中的男女比例作切入点,分析了社会观念、发展机遇等对妇女成长的影响,鼓励在场同学不要因为性别而自我限制职业选择,更要始终保持好奇心,立足当前,脚踏实地,以积极态度面对挑战、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独特价值。蒋月教授指出,男女平等从根本上是人格平等,而不是追求绝对公平,她讲解了劳动法对女性的特别保护,分析了该类法律特殊保障的“双刃剑”功效。袁东星教授引用厦门大学近年来男女学生比例的翔实数据,提出“天赋有别”,“科学没有生理性别,却有社会性别”,鼓励学生认识自己、尊重自己的社会性别,从而在未来生活上做出更好的选择。石红梅教授认为男女平等不仅是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同样也是经济问题,如果国家没有支撑生育、抚育的相配套的“一揽子”工程,那么,束缚女性职业成长的“隐性的网”将永远存在。邹振东教授作为唯一的男嘉宾,自喻为“陪衬者”、“倾听者”,幽默风趣地分析了男女平等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形式,认为有效的传播不在于表达了多少声音,而在于争取了多少支持。该期活动是庆祝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成立1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由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和厦门大学社科处联合主办,厦门大学工会、厦门大学妇女委员会、厦门大学团委联合承办。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赖虹凯同志,厦门大学副校长、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主任詹心丽出席对话现场。

第二期“芙蓉湖畔对话”,以“科学·性别·健康·人生”为主题,于2017年3月31号晚在厦门大学科艺中心音乐厅举行。该期对话是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出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号召,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切实执行《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而举办的,由厦门大学工会、厦门大学妇女委员会、厦门大学团委和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联合主办。邀请厦门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王彦晖教授、副院长齐忠权教授,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方亚教授,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赵秋爽副教授,厦门大学心理咨询与教育中心副主任赖丹凤副教授五位专家,为师生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兼厦门大学妇女委员会主任蒋月担任主持人。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赖虹凯同志,厦门大学副校长詹心丽、厦门大学关工委主任陈力文、厦门大学组织部部长梁卫中、厦门大学工会常务副主席宋毅、厦门大学离退休处处长郑建华、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常务副主任林丹娅教授等应邀出席对话活动。首先,体育教育和运动专家赵秋爽副教授提出了“我的健康由运动做主”,要想更健康,就一定要加强体育锻炼。赵老师认为,随着社会发展,慢性病日益增多,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不仅需要科学的饮食和规律的睡眠,还需要适量的体育锻炼;健康的运动不仅能够完善形体、释放压力,还能够健全人格,愉悦身心。方亚教授从“疾病的预防”角度提醒说,“健康是人一生的最大财富,病床是最贵的,要预防疾病,远离病床”。方老师从健康、预防和管理三个方面分享了她的专业经验。她指出,健康不单单是身体无疾病,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也应处于健康状态,如此,才是真正的健康。平时,人们应多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通过预防来维护健康,并且学会主动进行健康管理,例如,提高自身的健康素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王彦晖教授根据中医理论和知识,解释了什么是“寒热虚实”;告诉大家:生病吃什么,由人的身体状态所决定;看病,既要看西医,也要看中医,在一些中医擅长的领域,例如,痛经、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可以中医为主,其他病症则应该中西医结合治疗。齐忠权教授结合其在北欧的生活工作经历,分享了对人生、健康、疾病和死亡的理解。齐老师指出,现代人的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忽视了对疾病的预防;人一旦生病,总一味将钱投入治疗上,误把医生视为掌握着“起死回生之术”的超人,这是不正确的健康观。齐教授呼吁人们要做定期体检,不盲目用药和食补;面对疾病以及死亡,都要有正确的心态。赖丹凤副教授从心理学角度,分享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赖老师提醒老师和同学们重视心理问题和精神健康;逃避不是解决问题和治疗疾病的措施;选择直面自己的问题,学会自我接纳和情绪管理,才能使身心更健康。嘉宾们热烈讨论了“疾病”、“预防”、“养生”、“亚健康”、“看病是选中医还是西医”等问题。主持人蒋月教授向在场嘉宾提问:“医学、医疗上是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呢?”齐忠权、王彦晖和赵秋爽都给予了肯定回答。齐忠权举医学样本选取为例,解释说医学实验多选择雄性样本来做。王彦晖说,比较而言,女性更关注健康,去医院看病的人中,女性病患者为多;女性的子宫、卵巢、乳房等都是特别敏感、脆弱的器官,容易得病,要好好保护。赵秋爽从运动角度解释说,日常生活中,男性多从事力量型的运动,运动量的需求和运动时间都要多于女性,建议大家在运动健身时要根据自己的性别,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对话结束前,赵秋爽副教授带领厦门大学啦啦操队带领全场人一起做“舒缓伸拉操”,倡导大家利用零碎时间运动美体健身。

第三期“芙蓉湖畔对话”以“教育·性别·公平·未来”为主题,于2017年11月16日晚在厦门大学克立楼三楼报告厅开讲。本期对话由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厦门大学工会、厦门大学妇女委员会、厦门大学团委共同主办。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江云宝教授、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原福建江夏学院副院长叶文振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武毅英教授、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主任彭丽芳教授应邀担任本次对话嘉宾,厦门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丽新教授担纲主持。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赖虹凯同志,厦门大学副校长、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主任詹心丽出席了对话活动。“更好的教育”是众人的期盼,让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出彩的机会是社会公平的要求和体现。报告厅内座无虚席,还有几位同学甚至在过道上席地而坐。该期对话围绕下列三个问题展开主题讨论:性別与学科专业特色、性别与人才培养、教育公平与两性发展。关于性别与学科专业特色问题,嘉宾们讨论了当下高校中不同学历层次学生中的男女生比例、男女两性各自的学习优势、两性学习行为是否有差异等问题和现象。江云宝教授指出,在他所在学院和专业,学业上,男女无差别,例如,物理、化学是最难学的,男生、女生学起来都同样难受;他表示,的确应关注到性别,女生就是女生,男生就是男生。武毅英教授提出,两性在思维特点和心理特质上存在差异,女性偏于感性,男性偏于理性,这两种特性各具优势;这种差异还会影响男女对于学科、专业的选择。叶文振教授强调男女平等,认为“女生只擅长某些学科”的看法是一种性别偏见。探讨性别与人才培养问题时,嘉宾们从父母引导子女职业选择、考试选拔制度切入,探讨了近些年大学女生录取率高于男生、高考状元中的女生数量远超男生的现象。叶文振教授以他小女儿当牙医为例,倡导让孩子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相应学科,高等教育不应设置学科疆界;他表示,女大学生数量大于男生这一现象是现代化的体征之一。武毅英教授比较了中美两国的考试选拔人才的机制,认为目前高考科目的设置似乎对女性有利一些,但是,更高端人才选拔机制似有利于男性胜出。关于教育公平与两性发展,嘉宾们一致认同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教育公平,既是强调获得教育的机会和资源的公平,又是指获得教育回报的公平。针对主持人有关研究成果显示目前女性就业薪资低于男性的问题,彭丽芳教授表示,从管理学上看,职场女性需要付出比男生更多的努力,是因为女性就业之后,面临婚姻、生育等问题,要扮演更多角色,而企业是一定要考虑成本的,如果妇女的生育成本由企业来负担,企业必然会压低女性的薪资。江云宝教授认为,对家庭的贡献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女性不能过度牺牲自己时间和放弃追求美丽的权利。叶文振教授强调,应该重视职场的性别歧视问题;学校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提高女生对性别歧视的辨别力,提高女生应对职场不平等待遇的能力。武毅英教授强调女性受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主持人提出的“高等教育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及两性差别日趋模糊问题,叶文振教授表示,科学界和学术界应展开更多探讨,不走极端化;人是情感动物,有情感需求,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对话进行中,听众提交了许多问题卡,要跟嘉宾们互动交流。嘉宾老师们认真地解答了听众提出的问题,一致强调性别意识的重要性、女性受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叶文振教授引用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的话传达其心声:“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人才为王的时代,一个国家或企业的竞争力将前所未有地依赖创新能力。这个时代的赢家必将是那些懂得接纳女性并助其发挥潜能的领导者。”他呼吁,未来应当提高女性受教育的程度,增强女性的信心,多关爱女性。大家都表示,对未来教育公平充满信心。

第四期“芙蓉湖畔对话”以“性别·生态·共享·文明”为主题,于 2018年5月15日晚在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学生活动中心的多功能厅举行。为了贯彻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共享发展,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理念,倡导捍卫地球家园,我们责无旁贷;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党工委、厦门大学工会、厦门大学妇女委员会共同主办该期对话。邀请的对话嘉宾是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戴民汉教授,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海黎,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史大林教授,厦门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朱晓勤教授。福建省教学名师、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曹文清教授担任主持。让观众与学术大咖面对面交流,业界翘楚促膝共话“性别·生态·共享·文明”,客观评议破坏环境的行为,畅谈文明生态的建设、地球未来的发展,共绘“新时代”蓝图!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赖虹凯同志,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副校长韩家淮教授,厦门大学副校长、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主任詹心丽同志,厦门大学关工委主任陈力文同志等出席了本期对话活动。围绕“性别与生态”话题、性别与生态之间关系、男女两个性别群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各自可以发挥的作用,嘉宾们从不同角度讲述了理解和体会。戴民汉院士认为,目前我国环境仍面临一些重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厦门大学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要引领科技、不断进行科研探索,加强学科建设、积极传播正确的科学观;同时,要行动起来,切实做一些环保小事。王海黎工程师指出,无论是陆地生态系统还是海洋生态系统,都是有机的统一体,无论破坏了其中的哪一个,都会产生相应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我们要解决的,并非环境本身所产生的环境危机,而是由人类导致、反过来又威胁人类生存的危机。史大林教授认为,高校师生,除了从教育、科研、社会服务三个方面进行环境保护,最重要的就是从自我做起,注重个人行为,培养节能、绿色的生活习惯。在谈到“环境生态行为是否存在性别的差异”问题时,三位男嘉宾都表达了对女性的尊重与赞扬,认为女性并非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潜力,而是固有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女性的社会角色,让很多女性放弃了发展自我的机会,为家庭而选择牺牲自己的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会越来越意识到,女性同样可以在科研等曾被视为男性强势的领域中散发独有的光芒。自信、自强不分性别,保护环境也不分性别。朱晓勤教授表示,女性在孕育生命上与自然有着相似的能力,所以,女性更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下一代;在环保问题上,女性会永远持支持立场。朱老师提出,土壤污染、垃圾分类、资源浪费等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要大力推动相关环境保护法的颁布和实施;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让法律切实发挥作用;公民也需要自觉地配合,有所行动。

每期“芙蓉湖畔对话”结束时,主办单位都要为嘉宾和主持人颁发对话活动纪念牌,并合影留念。

为更广泛地传播科学观念和知识,让更多人分享到精彩的“芙蓉湖畔对话”,征得对话嘉宾和主持人的同意,我们根据第一、二、三、四期“芙蓉湖畔对话”现场录音,整理出文字稿,编辑出版此文集。在本辑中,对嘉宾、主持人的介绍,皆以有关人士受邀参加“芙蓉湖畔对话”时的情况为准。为方便读者理解,就对话中出现的若干专业用词和人名,编者采用当页脚注或者括号说明的方式作了简略的解释、翻译或说明。

感谢所有受邀担任芙蓉湖畔对话的嘉宾和主持人。正是有你们的鼎力支持和倾情奉献,“芙蓉湖畔对话”才会精彩纷呈,收获师生许多关注,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厦门大学校园中的一个品牌活动。感谢厦门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林鑫(2016级)、冯周敏(2015级)、朱怡颖(2017级)、方曦(2017级)四位同学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出对话文字初稿。感谢厦门大学的郑颖、李浩等老师摄制了芙蓉湖畔对话活动中的许多美照,定格诸多精彩瞬间。

我们将继续精心策划和认真举办“芙蓉湖畔对话”,促进更多的跨学科交流与分享,更有效地传播科学,增进人文精神,丰富人们生活,促进社会文明。

詹心丽

2018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