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示范区:现状、可行性及面临的风险[1]
陈平 陈卫恒
【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中巴关系和合作成果,论述了“中巴经济走廊”成为“一带一路”示范区的条件、对周边合作的意义,以及相关风险、对策。
【关键词】中巴经济走廊 一带一路 示范区风险
【作者简介】陈平 《环球时报》(英文版)常务副主编,目前研究方向为中国周边国家问题。
陈卫恒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语言大学英联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江苏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化比较研究。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了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2]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3]的倡议。之后,这个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且在很多沿线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给当地人民带来的各种好处已经开始显现,这是令人鼓舞的成果。[4]
但是,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对于中国的任何国家行为,境外都有不同的声音。相较国内媒体几乎一边倒的赞扬,西方舆论场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除了不得不有的肯定之外,更多的是质疑、反对甚至恶意抹黑[5]。其中,质疑最为强烈,主要是部分国家——既包括沿线国家也包括非沿线国家——对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动机和目的以及参与“一带一路”倡议项目能给本国带来的益处等满心疑惑,满脑子误解。[6]
有鉴于此,我们应该考虑加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着力打造一个或数个示范区,以真实的、可见的、具有可复制性的例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能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过程中,要先鼓励在条件比较好的支点国家有早期收获,产生示范效应,让周边国家自己看并决定是否参加。在“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的项目中,“中巴经济走廊”可以成为一个示范区。
国内媒体虽然在报道“中巴经济走廊”时会提到“示范区”“样板”“模板”等概念[7],但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分析的具有学术性的深度文章不多见。本文拟通过分析中巴双边关系和区域合作来论述“中巴经济走廊”具备成为示范区的条件,并简要谈论“中巴经济走廊”目前面临的风险以及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