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013年9月和10月,“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2014年9月,中蒙俄三国元首会晤时就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进行对接并达成共识,正式宣布共同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201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联邦、蒙古国发展三方合作中期路线图》和《关于编制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的谅解备忘录》签署,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2016年6月23日,三国首脑在塔什干正式签署了《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成为“一带一路”首个多边合作项目。中蒙俄经济走廊旨在通过在增加中蒙俄贸易量、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强过境运输便利化、发展基础设施等领域实施合作项目,进一步加强三边合作;促进各自发展战略对接,并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投资稳步发展、经济政策协作和人文交流奠定坚实基础。

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提出离不开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也离不开国际环境的变化。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转型过渡期。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目前“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大国关系深入调整、世界经济格局面临深刻演变、世界多边贸易体制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国际安全挑战更加复杂多元的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正逢其时,其是经济、政治、外交、军事、文化相互配合,中央、地方、企业、社会多层互动的全局规划,其远景是带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一带一路”研究主要在经济学和国际关系两个领域进行。其中,经济学者对“一带一路”的研究主要涉及中国对外贸易、金融、投资、产业、技术、能源等领域的合作问题,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等微观层面的问题。而国际关系学者对“一带一路”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中国外交布局和战略实施上,涉及全球和区域治理、国际安全、对外援助、国际组织等内容,部分研究从特定国家和地区的视角切入。显然,“一带一路”要服务于为中国的经济崛起创造持续的外部有利环境和条件,即在中国周边建立一个能够降低中国对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依赖的、更为自主和健康的国际区域性经济结构,保障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建设要基于长期经济利益的考虑,而非短期的盈利目标,更有别于一般的经贸往来,只有那些基于长期的发展和具有战略价值而应当重点投入的地区、国家和项目才应该被纳入“一带一路”框架。“一带一路”的组织模式要更侧重双边和次区域层面,形成“以我为主”的更加灵活、务实、有效的合作组织模式。本书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蒙俄经济走廊进行研究,同时兼顾国际关系因素的影响。

周边国家和地区作为中国地缘经济的辐射地带,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对象和重点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中国周边外交提出了一些重要理念、倡议和构想,包括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与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周边互联互通,倡导亚洲新安全观,推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等。中蒙俄经济走廊作为中国与周边国家重要的经济合作项目,有必要对其建设进展、面临的问题、可行的解决对策以及经验教训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为此,本书从贸易、投资、人文交流与地方参与4个方面对中蒙俄经济走廊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落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2019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发表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报告中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目标,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未来建设与发展有所助益。

本书具体的结构安排如下。

第1章,引言。首先,介绍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背景,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进行简要介绍。其次,分析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提出过程、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有利因素与建设成果。历史视角是研究国际关系的重要视角,国际关系的演变离不开历史叙事。国际经济走廊以一定的世界格局、地缘政治为条件,经过一定的历史积淀逐步形成。古代的“草原丝绸之路”“茶叶之路”与中俄近现代陆路贸易通道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供了可行经验,中蒙俄三国友好的国家关系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供了稳固的地缘政治环境。2019年6月,中俄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进一步拓展了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发展的空间。中蒙俄三国差异性的资源禀赋、互补的经济结构、紧密的经贸合作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顺利展开的客观基础。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航空航天、人文交流合作等领域,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如同江铁路界河桥、策克口岸跨境铁路、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中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共建“清华大学俄罗斯研究院”等。最后,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意义、有利条件、双边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几个方面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研究文献进行梳理。

第2章,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理论。首先,阐述国际贸易理论,包括国际分工与成本、要素禀赋、新国际贸易等。其次,阐述经济全球化理论,包括经济全球化概念、全球生产网络、全球相互依赖与地缘政治经济理论。最后,对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理论进行阐述,包括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概念、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及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和国际次区域合作理论。国际经济合作离不开各国的要素禀赋,在国际分工的持续作用下,各国的本地市场效应进一步促进规模收益递增的产业集聚,在全球商品链、全球价值链的基础上形成全球生产网络,国家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和次区域合作日益成为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手段。

第3章,中蒙俄三国经济发展情况。首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以2009~2017年的经济数据为基础,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政策、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居民生活与就业等方面情况。其次,对俄罗斯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包括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居民生活与就业。发现2014年以来受乌克兰危机与美欧等国家经济制裁影响,俄罗斯石油等能源出口工业受到严重损害,经济下滑明显。2017年,俄罗斯人均GDP达到10749美元,表明其是一个经济发展优势与短板俱在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最后,对蒙古国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包括经济增长与外汇储备、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居民生活与就业。研究发现蒙古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面临一系列挑战,国际能源产品价格变化对矿产开发依赖型的蒙古国经济周期波动影响极大,严重的外债负担与国际储备不足使蒙古国面临较大风险。2017年,蒙古国人均GDP为3717.473美元,属于发展空间巨大的中等偏下收入国家。总体上,中蒙俄三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对外贸易规模均显著提高,三国的经济发展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发展基础。

第4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贸易研究。首先,对中俄、中蒙双边贸易进行分析,发现双边贸易额保持逐年上升的趋势。利用贸易强度指数、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等指标分析中俄、中蒙贸易特点,发现中国对俄罗斯的进口强度高于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强度,中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显著,而俄罗斯在矿产方面的比较优势更为明显,在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上中俄贸易存在互补性,且近年来中俄贸易互补性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中国对蒙古国的进口强度远大于蒙古国对中国的进口强度,中蒙双方贸易互补性强,蒙古国在初级产品中非燃料和非食用原材料、矿物原材料上的显性比较优势明显,在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上中蒙贸易存在互补性,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推动下,中蒙贸易会不断扩大。其次,分析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贸易领域存在的问题。发现中蒙俄贸易存在交易规模小、贸易结构单一、贸易营商环境差等问题。最后,提出促进中蒙俄国际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全面扩大经贸交往、优化双边贸易的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竞争力、规范市场行为等。

第5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投资现状研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跨国投资已经成为各国经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投资对中蒙俄经济发展十分关键。首先,对外商直接投资形成的理论进行阐释,包括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理论、比较优势与垄断优势投资理论。其次,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投资环境进行分析,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3个方面,发现俄罗斯和蒙古国的经济环境逐步好转,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在不断改善,有利于中蒙俄经济走廊国际投资推进的环境正在逐步形成。最后,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中国对蒙俄投资的历史沿革、中国对蒙俄投资的行业分布、中国对蒙俄投资的地缘分布、中国对蒙俄投资的资本来源4个方面,发现中国对蒙俄的直接投资具有较强的行业分布差异和地域分布差异,行业主要集中在能源、农业、林业、矿产等产业,区域集中在经济发达和自然资源丰富地区,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国东北地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对蒙俄的投资规模,中国在蒙俄国外投资来源国中占有重要位置。

第6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投资对策研究。首先,阐释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收益和担忧,以及跨国企业面临的风险。其次,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国际投资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存在投资产业布局不合理、地域分布不均衡,以及投资环境不健全导致投资风险大等问题。最后,提出促进中蒙俄国际投资合作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投资、加快经济合作开发区建设、促进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国际金融平台的作用、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5个方面。发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的作用,谋划建立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和亚洲债权市场等,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供投融资帮助。

第7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的人文交流。国际人文交流是文化领域中相关内容的传播、交流与沟通,在政府和民间的双重推动下,以塑造文化认同、促进文化融合为目标,旨在增进国家间人们的相互理解与支持,是除政治合作、经济合作之外增进不同国家人民相互了解、友谊与合作的第三支柱。首先,阐释国际人文交流的价值,包括国际人文交流的内涵与特点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并对中蒙俄人文交流的现实意义进行剖析,发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有利于连接不同国民的心灵与情感,增进国家间的理解与信任,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其次,从文化、教育、旅游、科技和医疗卫生领域分析中蒙俄的国际人文交流现状。再次,对中蒙俄国际人文交流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问题主要体现在中蒙经济合作水平较低和外部因素牵制两个方面。最后,提出加强中蒙俄国际人文交流的政策建议,包括增强政治互信、深化经济合作、提升教育交流水平、推动文化交流和促进民间交流5个方面。

第8章,中国东北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研究。邻近国家的跨边境次区域合作是国际区域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中蒙俄漫长的边境线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次区域合作提供了可行条件。首先,对中国东北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重点分析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与俄罗斯、蒙古国在贸易、投资、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进展,发现黑龙江与俄罗斯、内蒙古和蒙古国的贸易规模最大,黑龙江对俄投资最多,约占全国对俄投资的1/3,投资领域集中在能源、矿产、林业、农业和园区建设上,黑龙江也是俄罗斯入境旅游人次最多的省份。总体上,东北四省区与蒙俄在贸易、投资、人文交流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且随着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开展,合作的广度得到拓展,深度也有了显著提升。其次,对地方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商品贸易结构不合理、企业境外经营风险大、国际次区域制度性合作进展缓慢等问题。最后,提出促进中国东北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合作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大技术合作与投资合作力度、加快中蒙俄经济走廊大通道和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图们江倡议升级和加强地方人文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