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
(一)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内涵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主要是指为了满足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其他地区人们对民族地区民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按照工业化的标准,由市场化的行为主体实施运作,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生产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并对其进行存储、分配、消费的一系列活动。在民族地区,由于依托的是少数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文化产业通常被赋予当地民族特色。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主要指的是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能够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休闲娱乐、宗教信仰等需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歌舞演艺、影视动漫、休闲旅游、传媒出版、节庆会展等行业的总和。长期以来,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筑风格、宗教信仰、民族服饰和饰品等,通过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能够为民族地区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源禀赋。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不断互动而逐渐形成的具有时空特性的生产、生活与行为方式。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民族文化不仅作为文化产业的资源产生经济效益推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它的文化功能更加突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是各民族繁衍和发展的写照,它记录了民族发展的历史,是各民族人群了解和认识自身的关键依据。对于民族共同体而言,民族文化是其相互认同、激发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提升民族自信的核心要素,是维系民族和谐、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对于国家而言,保护和维持本国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有利于保持民族文化生态的平衡。
民族地区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使它们成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资源禀赋。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也正是立足于区域特色民族文化资源而进行的产业化开发,发挥该产业投入低、效益高、发展速度快、财富创造能力强、区域外辐射力强、影响力大等特点,提升区域特色民族文化的认可度,打造代表区域发展的实力符号,增强区域的“软实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也成为体现该区域文化、经济、生态、社会特色的产业。
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种形态,以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并通过产业化运作创造经济与社会效益。国内文化产业研究中,民族文化产业的相关问题是近年来大家持续关注的一个重点,内容主要涉及民族文化产业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品牌传播、产业模式、集群、创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民族文化产业园区、相关技术、互联网与新媒体的运用、民族文化产业制度保障体系,以及民族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主体协作、制约因素、驱动机制和特定区域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
本书认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种形态,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备文化产业的一切要素和特征,但由于它以区域民族文化作为核心资源要素开发产品或提供服务,因此它又不同于文化产业的其他形态。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以民族文化作为产业的核心资源,同时,以特定的民族地区和该地区特色民族文化作为最突出的特征,在地域范围上受到的限制使得它呈现出相较于其他文化产业与众不同的特点。
(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特征
1.民族性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精神,这种抽象的文化精神会具象在当地的风土人情、屋宇器物上,或实或虚地留下这个民族独有的文化烙印。这种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文化符号,恰恰能补充人们在外界文化产品市场上主流品类之外,对民族风情的精神消费需求。就现如今文化产品市场的供求与竞争关系来看,民族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仍处于较低层次,可无论是产品价格还是需求量却都处于较高水平,这一事实进一步佐证了民族性特色有助于提升文化产品附加值的观点。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正是基于这种高附加值的民族属性加成,才能形成独特的文化产业形态并获得相应的竞争优势。甘肃地区地域辽阔,在长久的文明生成、演变过程中,衍生出了风格不同、特点迥异的民族文化。这些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以及历时千年沉淀下来的宗教思想、风土人情,在现代社会的市场环境下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赖以成型的关键。
2.独特性
每个民族地区由于历史背景、地域分布、社会形态、生产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其所积淀的文化有所差异。这种多样性体现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礼仪禁忌、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传统节日、不同的建筑风格、不同的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每一种不同的风格都丰富了我国民族文化资源的基因库。各个民族文化表现出来的民族性体现出人无我有的价值,即民族文化资源的独特性。由于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地区,为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地域环境,各民族不断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语言文字、神话传说、歌谣舞蹈、服饰建筑和礼仪风俗等文化形式。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使民族文化资源显得丰富多彩,也形成了民族文化资源的独特性。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独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产品结构的独特性,通常情况下文化产业大致包含出版、影视、广播等,而民族文化产业则主要体现在旅游、工艺品制造等领域。其二是发展方式的独特性,常规文化产业大体上都适应并依赖市场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动态的融资、经营、生产模式。而民族文化产业具有小众性、政策性特点,所面对的消费者群体体量较小且消费需求固定,其产业资本及文化资本的整合难以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在实践中往往需要政府进行政策引导并推动。其三是经营模式的独特性。常规文化产业侧重于技术和创意层面,其经营初期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而民族文化产业大多兴起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且以产品、服务的文化内涵作为主要卖点,所以大多采取分散化、小规模的经营模式,并以连锁的方式对外扩张,逐步实现产业升级。
3.地域性
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在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下,逐渐产生独特的人文风貌,所以地域性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一大重要特征。首先,文化根植于民族聚居地域,受自然环境影响极深,所以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要素,都被刻下了鲜明的地域性烙印,其可开发程度和开发方向都与地域环境有着显著的关联。可以说,地域性塑造了民族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其次,同一地域环境下所形成的民族文化,会具象到日常生活、习俗氛围之中,形成独属于该民族的精神内涵,并影响生产主体的经营行为和市场意识。所以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中会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区域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资源的区域性。民族地区的文化在特定地点、特定族群的特定活动中产生并延续,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被烙刻上本族群和本区域独特的印迹,形成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如果离开特定地域,该文化也会成为另一种文化,从而使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二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性。不同地区的文化生产能力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而有所不同,不同地区的人们对民族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不同也会使文化产业呈现不同特点。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化产业基于对市场和资源要素的需求,依据本区域内特色的文化资源发展相应的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类型。此外,不同地区同类文化产业内部分工的深化与产业边界的拓展程度也有差异。因此,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三是该产业所在地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区域性。自然生态环境是民族文化产业所赖以存在的地理空间与环境空间,同时也是民族文化资源所赖以形成和延续的自然条件。但不同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地形、地貌、植被、生物、气候等各种自然条件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会通过自然生态环境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互动机制反作用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使其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4.准公共性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活动以满足特定消费人群的精神需求为目的,从公共产品视角来看,具有一定的正向外部性和非排他性。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是在民族地域范围内,对外产出并经营含有民族文化特色元素的产品或服务。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分散式经营和连锁式扩张,逐渐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在生产者获得相应的回馈的同时还能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在促进区域内民众收入提高、优化产业结构、宣传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等多方面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还有可能实现民族价值观的融合与再创造,并加强主流文化对民族文化的接纳与认可。而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产品销售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特征,在产业化经营中会不断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扩充产业规模,并不会出现因为产出的增加导致产品的内在价值下降的情况。
(三)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功能
作为文化产业的主要类型之一,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除此之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与生态功能。
1.经济功能: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通过对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和利用,将其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并且能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具有绿色生产、优化结构、扩大消费、增加就业等优势。同时,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还具有投入低、效益高、发展速度快、财富创造能力强、区域外辐射力强、影响力大等特点,是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在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西部民族地区提供了一条加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些地区拥有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并且在资源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选择发展文化产业自然就具备了竞争优势,文化产业也因此成为这些地区的支柱性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的推动器。
2.文化功能:动态保护区域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的保护有静态与动态两种方式:静态保护,是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将面临消失危险的民族文化的形式和内容记录下来;动态保护则是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让民族文化在变异和创新的过程中继续存活并不断传承与发展。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相互促进,互为补充,一起构成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机制。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是对区域民族文化进行动态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对民族文化的动态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保护民族文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带给消费者更多的是精神和意识层面的主观感受,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的意识中会产生各种深刻、独特的印象,比如在民族文化旅游过程中,消费者在吃、穿、住、行等各方面亲身体验了旅游地的民族文化后,对这一切都会有自己的认识,之后也会不断地宣传其体验。这个过程能够让人们逐渐了解民族文化并激发对它们的兴趣,由此起到对该民族文化传播、保护、传承、发扬的独特作用。第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产业化的发展方式有利于民族文化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得到深度开发和延续,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第三,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对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传播,能够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的文化自信与自觉,提升区域文化的共识力与凝聚力,增强文化自豪感,从而更好地维护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为该地区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创造良好的环境。第四,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产品设计、生产、营销、推广、传播、消费等,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产业化开发程序。在这个过程中,产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文化的有效载体,易于进行文化的推广和传播,能有效地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增强其生命力与活力。第五,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提升区域经济实力,从而为该地区的文化保护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
3.生态功能:节约自然资源,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源禀赋是民族文化资源,相较于其他产业,它利用的自然资源很少,属于典型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有益于节约日益稀缺的自然资源,有益于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