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用语说明
起源于欧美的近代“卫生”概念,从狭义上是将其和“医疗”的含义分离开来。但是卫生行政包含医疗行政的管理,所以从广义上来说,“卫生”可以包含“医疗”一语,只是,这里的医疗不过是指对医疗活动进行管理的行为而已。因此,近代“医疗”和“卫生”的概念并没有明确地进行区别划分,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不能否定的。论述医疗事业时,如果除去卫生单纯分析医疗事业,将是不充分的,而能将二者进行统合的用语尚没有出现,故本书采取将二者并列的方式,即使用“医疗卫生”一词。
国内研究者对伪满洲国进行论述之际,一般使用伪满或伪满傀儡政权等用语,而在史料中,特别是日文史料中经常直接使用“满洲国”一词。众所周知,“满洲国”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考虑到资料的利用和伪满洲国政权的性质之间的矛盾,本书除了直接引用时使用“满洲国”以外,其余地方统一使用伪满洲国或伪满。另外,文中涉及很多伪满各机构的名称,为了叙述的方便,不再一一在前面加“伪”。
国内学者一般在表达“满洲”时,不使用“满洲”一词,而以“东北地区”来表达,本书总体上亦采用“东北地区”“东北地方”来替代“满洲”的概念,并包含了伪满洲国以外的“关东州”地区。但是,现在的东北地区和当时的“满洲”的地理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不一样的。“满洲”地域,包括现在中国的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全域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领域。为了突出地理概念或直接引文时,本书将会少量使用“满洲”一词,但无特殊政治内涵。本书对该地区所居住的人主要以国籍划分,如使用“中国人”来称呼,对中国人有必要进行民族分类时,则区别使用“满族”“汉族”等。只是,当时日方的资料所记载的“满人”一般都是指当地人,即中国人。
另外,对于地名和机关单位名称,例如奉天、盛京、满洲医科大学等均沿用当时的名称,不再另行转换为现在名称或加“伪”,以保持当时历史的原貌,但并不涉及政治承认问题。
[1] Kerrie L.MacPherson,A Wilderness of Marshes:The Origins of Public Health in Shanghai,1843—1893,Lexington Books,2002.
[2] Ka-che Yip,Health and National Reconstruc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ealth Services,1928—1937,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1995.
[3] 参见余新忠《卫生何为——中国近世的卫生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3期。
[4] Ruth Rogaski,Hygienic Modernity:Meanings of Health and Disease in Treaty-port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4.
[5] 飯島渉:《ペストと近代中国:衞生の“制度化”と社会変容》,研文出版2000年版。
[6] 飯島渉:《感染症の中国史——公衆衛生と東アジア》,中央公論新社2009年版。
[7] 辛圭焕:《国家·城市·卫生——20世纪30年代北平市政府的卫生行政和国家医疗》,ACANET,Seoul,Korea,2008年。
[8] 参见余新忠《卫生何为——中国近世的卫生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3期。
[9] 梁其姿:《面对疾病:传统中国社会的医疗观念与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0] 梁其姿:《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11] 李建民主编:《从医疗看中国史》,中华书局2012年版。
[12] 祝平一主编:《健康与社会:华人卫生新史》,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13年版。
[13] 雷祥麟:《卫生为何不是保卫生命——民国时期另类的卫生、自我与疾病》,《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004年6月第54期,第17—59页。
[14] 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 余新忠主编:《清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以社会文化史为视角的探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16] 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320—1960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
[17] 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 胡成:《医疗、卫生与世界之中国(1820—1937)——跨国和跨文化视野之下的历史研究》,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19] 胡成:《“不卫生”的华人形象:中外间的不同讲述——以上海公共卫生为中心的观察(1860—191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7年6月第56期;《检疫、种族与租界政治——1910年上海鼠疫病例发现后的华洋冲突》,《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4期;《东北地区肺鼠疫蔓延期间的主权之争(1910.11—1911.4)》,《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8年第9卷;《中日对抗与公共卫生事业领导权的较量——对“南满洲”铁路、港口中心城市的观察(1901—1911)》,《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1期等。
[20] 参见余新忠《卫生何为——中国近世的卫生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3期。
[21] 傅大为:《亚细亚的新身体——性别、医疗与近代台湾》,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
[22] 彭善民:《公共卫生与上海都市文明(1898—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3] 見市雅俊、飯島渉等:《疾病·開発·帝国医療:アジアにおける病気と医療の歷史学》,東京大学出版会2001年版。
[24] 飯島渉:《マラリアと帝国——民地医学と東アジアの広域秩序》,東京大学出版会2005年版。
[25] 李尚仁主编:《帝国与现代医学》,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8年版。
[26] 范燕秋:《疫病、医学与殖民现代性:日治台湾医学史》,台湾稻香出版社2005年版。
[27] 范燕秋:《新医学在台湾的实践(1898—1906):从后藤新平〈国家卫生原理〉谈起》,《新史学》,1998年第9卷第3期;《医学与殖民——以台湾疟疾研究为例》,《新史学》,1996年第7卷第3期;《日治前期台湾公共卫生之形成(1895—1920):一种制度面的观察》,《思与言》,1995年第33卷第2期。
[28] 刘士永:《“清洁”、“卫生”和“保健”——日治时期台湾社会公共卫生观念之转变》,《台湾史研究》2001年6月第8卷第1期,第41—88页。
[29] 沈潔:《“満洲国”社会事業史》,ミネルヴァ書房1996年版,第10页。
[30] 飯島渉:《ペストと近代中国:衛生の“制度化”と社会変容》,研文出版社2000年版。
[31] 見市雅俊、斎藤修、脇村孝平、飯島渉等:《疾病·開発·帝国医療:アジアにおける病気と医療の歷史学》,東京大学出版会2001年版。
[32] 飯島渉:《マラリアと帝国——殖民地医学と東アジアの広域秩序》,東京大学出版会2005年版。
[33] 位于辽东半岛西南端,为日本的租借地。
[34] 沈潔:《“満洲国”社会事業史》,ミネルヴァ書房1996年版。
[35] 落合理子:《“満洲”の保健衛生と“くすり”需要——昭和10年代〈大新京日報〉》,《風俗:日本風俗史学会会誌》1987年第12期。
[36] 江田いづみ:《満洲医科大学と“開拓衛生”》,《三田学会雑誌》2004年第7期。
[37] 日俄战争后,中国东北被日本占领,原来由沙俄修建的中东铁路长春至旅顺段被转让给日本,改称为南满铁路,1906年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大连设立的对中国东北进行殖民侵略的机构,是执行日本国策的地方机关和日本经营伪满的核心。
[38] 遠藤興一:《殖民地支配下の満洲社会事業》,《明治学院論叢》1990年第2期。
[39] 遠藤興一:《満洲社会事業の実施状況について》,《明治学院論叢》1991年第3期。
[40] Mark Gamsa,“The Epidemic of Pneumonic Plague in Manchuria 1910-1911”,Past and Present,No.190(Feb.,2006),pp.147-183.
[41] Wu Lien Teh(G.L.Tuck),Chun Wing Han & Robert Politzer,“Plague in Manchuria”,The Journal of Hygiene,Vol.21,No.3(May,1923),pp.307-358.
[42] 代表性论著有:焦润明《1910—1911年的东北大鼠疫及朝野应对措施》,《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3期;陈雁《20世纪初中国对疫疾的应对——略论1910—1911年的东北鼠疫》,《档案与史学》2003年第4期;胡成《东北地区肺鼠疫蔓延期间的主权之争(1910.11—1911.4)》,《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8年第9卷;杜丽红《清末东北鼠疫防控与交通遮断》,《历史研究》2014年第2期。
[43] 代表性论著有王希亮《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政治统治(1931—1945)》,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滕利贵《伪满经济统治》,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顾明义等《日本侵占旅大四十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王承礼《中国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纲》,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1年版;齐红深《见证日本侵华殖民教育》,辽海出版社2005年版;解学诗《伪满洲国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4] 冯玮:《评日本政治“存异”和文化“求同”的殖民统治方针》,《世界历史》2002年第3期。
[45] 見市雅俊、斎藤修、脇村孝平、飯島渉等:《疾病·開発·帝国医療:アジアにおける病気と医療の歷史学》,東京大学出版会2001年,第26页。
[46] 見市雅俊:《コレラの世界史》,晶文社1994年版,第35页。
[47] 范燕秋:《疾病、医学与殖民现代性:日治台湾医学史》,台北稻香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48] 美馬達哉:《史的システムとしての近代医療》,载黒田浩一郎编《医療社会学のフロンティア——現代医療と社会》,世界思想社2001年版,第71—77页。
[49] 飯島渉:《マラリアと帝国——殖民地医学と東アジアの広域秩序》,東京大学出版会2005年,第8—9页。
[50] 江田いづみ:《満洲医科大学と“開拓衛生”》,《三田学会雑誌》2004年第97巻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