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楚辞》怨政诗——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楚辞》里的怨政诗主要涉及屈原、宋玉的作品,分布范围大约占到了《楚辞》全部诗篇的40%。《楚辞》怨政诗都是其作品的部分章句包含怨政内容。如屈原的《离骚》《九章·哀郢》《九章·抽思》《九章·惜诵》《九章·怀沙》《九章·涉江》《九章·惜往日》,宋玉的《九辩》,都有比例不一的章句抒写政治怨情。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将这些作品归属于怨政诗。
屈原(前340? —前278?),名平,字原,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历任左徒、三闾大夫等。后因谗毁,被怀王疏远,放逐。顷襄王时受谗毁,再遭放逐。郢都失陷,悲愤绝望,自沉汨罗。
屈原是个很自豪的贵族,也是个很自尊的贵族。这种自豪与自尊,升华为诗人与楚国生死相连、荣辱与共的深厚情感联系,决不容忍楚国被祸害、被毁灭。屈原身处楚国政治沉沦的时代,庸君昏聩,奸佞得志,国运黯淡,其内心的伤痛无可比拟。他将自己的满腔政治怨愤凝结为诗句,在《离骚》《九章》《天问》等篇章里反复倾吐,怨情如焚,成为抒写政治怨情的不朽章句。屈原对楚王的个人怨情的抒写,是其痛心国事的曲折表达。诗人以与“灵修”的情爱受挫,隐喻与楚王的政治分歧和相应遭遇,写下了“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之类恳切哀痛幽怨的诗句。屈原怨政诗更多的内容是宣泄对楚国奸佞的仇怨,把他们当作危害楚国政治的最大祸根,在《离骚》《九章》里有许多诗句激烈地斥责奸佞谗慝,成为怨政诗史上痛斥奸佞的范例。屈原怨政诗抒写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悲情,并未局限于个人的恩怨得失,而是在顾念国家政治成败的意义上宣泄了自己的忧愤。
宋玉(? —?),生卒不详,战国后期楚国人。曾事顷襄王,任楚大夫,后被谗去职。
王逸《楚辞章句·九辩序》称宋玉为楚大夫,而宋玉《九辩》自称为“贫士”,其身份当为楚国下层贵族。宋玉虽然只有一首《九辩》存世,但这首长诗中的部分章句抒写的政治怨情一如屈原《离骚》《九章》一样激情澎湃。怨君与斥奸是《九辩》抒写怨政情感的主要内容。作为贵族的下层人士,宋玉的痛苦和怨愤与上层贵族屈原是相通的,但宋玉对楚国朝政的冷眼旁观与屈原对楚国命运的生死与共的情感表达还是有差异的。
屈原、宋玉的怨政诗主要从两方面抒写政治怨情,批判楚国政治。
一 君王愚聩
屈原和宋玉的怨政诗中都有大量的章句将怨责的锋芒指向了楚王。这种怨责的情感十分复杂,既有对楚王将国家带入歧途的焦虑,也有对楚王不能授贤任能的指责,还有对自己在政治上遭受冷落排斥的抱怨。包含这些怨尤情绪的章句在诗中是零散分布的,很少有大段大段连续集中的抒写,但汇集这些诗句,还是能够清晰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政治怨尤。如《离骚》:“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告诫楚王要趁着壮年之时,有所作为,改弦更张;“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借历史上的贤君与昏君的不同治国之道,给楚王指出正确的道路方向;“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诗人期待君王回复到前代贤君的正路上来。君王无视“我”的忠心,听信谗言大发雷霆,但“我”的忠心可对日月。君王与“我”既有约定,却又三心二意,让“我”的衷心数度受伤。诗篇在借喻夫妇、男女的衷情表白中,倾吐了对楚王痛心疾首的怨责。这样的比拟,披露作者身为楚国贵族,眼见楚国沿着危险的政治路线在悬崖边游走,内心充满未能让楚王改弦更张的焦虑,也有对楚王政治头脑糊涂不能分辨忠奸的失望,还有在政治上能再辅佐楚王的期待。多种心态交织其间,复杂真切。
对楚王不辨忠奸的昏聩政治态度,屈原、宋玉发出了深深的怨责。除了《离骚》,这种怨责还反复出现在屈原《九章·惜诵》《九章·涉江》《九章·抽思》《九章·惜往日》及宋玉《九辩》等诗章中。
竭忠诚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忘儇媚以背众兮,待明君其知之。言与行其可迹兮,情与貌其不变。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之不远。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也。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仇也。
疾亲君而无他兮,有招祸之道也。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贱贫。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忠何罪以遇罚兮,亦非余心之所志。(《九章·惜诵》)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九章·涉江》)
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吾以其美好兮,览余以其修姱。与余言而不信兮,盖为余而造怒。愿承间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悲夷犹而冀进兮,心怛伤之憺憺。历兹情以陈辞兮,荪详聋而不闻。固切人之不媚兮,众果以我为患。初吾所陈之耿著兮,岂至今其庸亡。(《九章·抽思》)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心纯庞而不泄兮,遭谗人而嫉之。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澄其然否。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信谗谀之溷浊兮,盛气志而过之。何贞臣之无罪兮,被离谤而见尤。惭光景之诚信兮,身幽隐而备之。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卒没身而绝名兮,惜壅君之不昭。君无度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幽。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独鄣壅而蔽隐兮,使贞臣而无由。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谩而不疑。弗省察而按实兮,听谗人之虚辞。芳与泽其杂糅兮,孰申旦而别之。何芳草之早殀兮,微霜降而下戒。谅聪不明而蔽壅兮,使谗谀而日得。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虽有西施之美容兮,谗妒入以自代。愿陈情以白行兮,得罪过之不意。情冤见之日明兮,如列宿之错置。乘骐骥而驰骋兮,无辔衔而自载。乘泛泭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九章·惜往日》)
专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奈何。蓄怨兮积思,心烦憺兮忘食事。愿一见兮道余意,君之心兮与余异。车既驾兮朅而归,不得见兮心伤悲。倚结軨兮长太息,涕潺湲兮下沾轼。慷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私自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谅直。
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九辩》)
这些政治怨情包含的复杂心态是贵族诗人特有的。尤其是像屈原这样的归属感、使命感极强,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上层贵族,对握有最高权柄的国君实行何种治国之道抱有很高的期待,而国君的昏聩无能往往让这种政治期待落空,政治期待的落空反过来造成政治信赖的丧失,而与期待与失望交织的还有诗人对昏君排斥忠臣、亲近奸佞的怨愤。在多首诗篇里,屈原反复列举历史上昏君听信谗谄奸佞、疏离正直忠臣的事例,责怨楚王政治立场的昏败。在《九章·惜往日》中,集中宣泄了这种情感。所谓“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54],便是这种情感宣泄的内在驱动力。宋玉的《九辩》也有这种怨责和愤懑,但其强度远不如屈原,这跟宋玉的下层贵族身份有直接关系。宋玉不可能像屈原一样怀有与王朝命运生死与共的孤臣孽子之心,他的政治怨情某种程度上更多是对屈原怨政诗的模仿,其感染力缺乏内在的情感支持。屈原对楚王的痛惜怨责,与《诗经》“大雅”上层贵族诗人对周天子痛心疾首的怨责,在价值取向和情感抒写上有很高的相似度。
二 廷臣谗慝
《楚辞》怨政诗抒写政治怨情,既怨责昏君,更痛斥奸佞。在《楚辞》作品里,我们看到大量章句描写昏君与奸佞屡屡勾结,败坏朝政。原来与“我”相约为伴的楚王之所以疏离“我”,往往都是奸佞在楚王面前累进谗言的结果。诗人痛恨这些奸佞之徒为一己私欲,嫉贤妒能,颠倒黑白,肆意中伤。在他们的挑唆下,楚王背离了自己最初的政治约定,把国家带上了邪僻的险路。诗人对奸佞谗慝的痛斥,不仅是由于自己深受谗谮之害,更是由于奸佞之徒的所作所为已经成为朝政败坏的祸根。对他们的痛斥,既是诗人对自己个人冤屈的宣泄,也是对楚国朝政幢幢鬼影的揭露,显示《楚辞》怨政诗抒写政治怨情达到的高度。
《离骚》揭示了奸佞之徒给国家政治带来的危险:“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这些“党人”宵小把国家引向了“险隘”之路,仅仅是出于一己之私的“偷乐”,蝇营狗苟,谋求奸利。诗人反复描述这些“党人”狼狈为奸的行径:“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何琼佩之偃蹇兮,众然而蔽之。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椒专佞以慢韬兮,
又欲充夫佩帏。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在这些充满厌憎的描述中,我们看到这些胸襟狭隘的“党人”最大的政治兴趣就是嫉贤妒能,他们整天琢磨的是怎样陷害为国尽忠的大臣,他们无休无止地追逐自己的贪欲,把国家上下搞得乌烟瘴气,混乱颠倒。粪土填充香囊,申椒无人称芳,嫉害贤能、捞取私利成为“党人”们乐此不疲的政治游戏。诗人在《九章·哀郢》及《九章·怀沙》中也同样表达了对朝廷“党人”群小的厌憎:“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凰在笯兮,鸡鹜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夫惟党人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诗篇强调,为谋图私利而陷害贤能,颠倒是非,是这些奸佞之徒不变的特征。宋玉在《九辩》中描述自己“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其遭遇不平的原因还是小人们的排挤:“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何泛滥之浮云兮,猋壅蔽此明月。忠昭昭而愿见兮,然霠曀而莫达。愿皓日之显行兮,云蒙蒙而蔽之。窃不自料而愿忠兮,或黕点而污之。”诗人孜孜以求来到的天国,猛狗在天国之门狂吠不已,浮云遮蔽了日月。这些政治意象传达的信息是,“党人”奸佞把持了朝政,贤德之士只能蒙受冤屈,含恨而退。宋玉抒写的这些冤屈是其自己的经历感受,还是模仿屈原的政治感遇,不得而知。
屈原、宋玉的怨政诗对楚国朝政现状的怨尤,与后世士大夫文人对社会现状的批判相比较,较多从个人政治遭遇的角度对正邪善恶的较量进行评判,动机和出发点与唐宋以后大多数怨政诗人的创作情形有不小的差异。后世士大夫文人普遍不是从个人遭际去评判社会政治的是非曲直、成败善恶,而是基于公义立场批判各种政治弊端。这种新的创作意识和创作姿态,从唐代开始成为常态,其后长传不衰,是中国古代政治诗发展演变的一个阶段性标志。
[1].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总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2].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9页。
[3].白钢等:《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先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78页。
[4].李峰:《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34页。
[5].(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87页。
[6].(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88页。
[7].(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89页。
[8].(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0页。
[9].(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2页。
[10].李峰:《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42页。
[11].(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2页。
[12].(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3页。
[13].白钢等:《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先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52页。
[14].白钢等:《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先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95页。
[15].(汉)伏胜:《尚书大传》卷一《虞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页。
[16].(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688页。
[17].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9页。
[18].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0页。
[19].白钢等:《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先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00页。
[20].(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84页。
[21].(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88页。
[22].(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7页。
[23].(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7页。
[24].(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880页。
[25].(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897页。
[26].(汉)司马迁:《史记》卷三《殷本纪》,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75页。
[27].(清)焦循:《孟子正义》,《梁惠王下》,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45页。
[28].李峰:《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42页。
[29].(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四《匈奴传上》,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772页。
[30].(汉)班固:《汉书》卷七十三《韦贤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338页。
[3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僖公十三年》,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44页。
[32].(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55页。
[33].(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748页。
[34].金开诚等:《历代诗文要籍详解》,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14页。
[35].(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947页。
[36].(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955页。
[37].(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959页。
[38].(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962页。
[39].(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973页。
[40].(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994页。
[41].(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180页。
[42].(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182页。
[43].(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191页。
[44].(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203页。
[45].(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244页。
[46].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3页。
[47].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6页。
[48].(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761页。
[49].王利器:《盐铁论校注》,《取下》,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62页。
[50].彭铎:《潜夫论笺校正》卷四《班禄》,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8页。
[51].程树德:《论语集释》,《颜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64页。
[52].程树德:《论语集释》,《子路》,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01页。
[5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桓公十八年》,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51页。
[54].(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9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