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诗史(全二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一 中国古代政治诗的概念范畴

中国古代政治诗,主要记述中国历朝历代国家治理的各种状况,是中国古代诗人创作的以政治事务为题材的专类诗歌。从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实际情况看,政治事务涉及君主权力、朝廷政令、府衙行政、征战讨伐、财税征收、徭役派遣、赈灾济荒、刑狱惩罚等。这诸多政治事务交叉涉及政权、政制、政令、政德、政绩、政声等泛政治的方方面面,具体分布在农政、兵政、税政、役政、田政、粮政、荒政、漕政、河政、盐政、法政、刑政、狱政、驿政等政事政务的各个领域。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传统里,政治的权力属性又与道德属性密不可分,形成了举世无双的德型政治。有关君主德行、官吏政德等方面的事务也可归属中国古代政治的范畴。中国古代政治诗全方位地观照和反映了历朝历代国家政权建立、运行、兴盛、衰败过程中的各种政治事务。

在现代政治学的研究中,关于“政治”的定义林林总总,关于“政治事务”的解释多种多样。如:“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1]“(政治)是那种以权威声势为一个社会分配价值的行为。”[2]“政治生活包括那些与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有关的活动。”[3]“所有的政治定义都建立在权力或冲突的概念之上。”[4]“每一个社会都有一个政治系统,该系统被定义为权威性地分配价值。”[5]“政治与使用权力以调停物品和价值分配上的冲突有关。特别是,它是通过政府机构来完成的。”[6]“政治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在本质上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利益要求和客观过程,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中各个集团、各个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利害冲突。”[7]“在国家存在的情况下,一切政治活动、政治关系、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关,都是以国家政权的活动为中心的。”[8]“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9]“在暴力后面,总是隐藏着深刻的经济动机。因此,就本源与派生的关系而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是由政治决定的,而是由经济决定的。”[10]“政治是处理国家内部各阶级、地域、民族以至行业之间关系的实际事务,它以利益为标准,以暴力、强制性法规为手段。”[11]等等。关于“政治”概念的这些观点,都强调了这类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的利益本质属性和权力本质属性,尽管这种本质属性有时是以间接的、隐性的方式体现出来的。而与“政治”相关联的概念元素,除了最重要的“经济”之外,“战争”也反映了“政治”的社会本质属性。“战争只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12]“所有战争都能看成政治行为。”[13]战争这种人类活动,是政治斗争最激烈的表现手段,是人们争夺社会利益的最高政治形式。在现代政治学关于“政治”“政治事务”的各种解释中,权力和利益都占据了核心位置。因此,可以这样说,政治,就是以公共权力处理和支配社会成员之间重大利益关系尤其是经济利益关系的人类社会活动。涉及国家治理的公共权力运行及公共事务活动都属于政治事务的范畴。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政”的概念有多个含义。①有政治、政事之义。如:“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14]②有政权、权柄之义。如:“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15]10 ③有政令、政策之义。如:“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16]1 ④有治理(国事)之义。如:“盖善政者,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兴,文武迭用。”[17]除了政治、政事、政权、政令、政策、治理等含义外,在中国伦理型文化、农耕型文化的社会传统中,“政”的概念还有更广泛的运用空间,涉及当政者对公共道德的遵守与否。如孔子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18]认为治理国家要靠当政者的德行感召。“政”的概念又涉及民众的生存状况如何,如孟子称:“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9]认为国家政治的最高境界就起步于让老百姓温饱安居。“政”的概念还涉及贫富悬殊的社会反应,如孔子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20]认为诸侯和大夫当政,要紧的是不要让财富分配不均。孟子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21]指出造成贫富极端不公的施政等于吃人。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政”这个概念中的政事、政权、政令、政策、治理等含义,与前述现代政治学论及的“政治”含义,有很高的吻合度,也符合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政”的实际丰富内涵。

中国古代政治诗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各种政治事务,作品内容与中国古代政治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古代史都有密切关联。但中国古代政治诗史不等同于以阐释理论为主的中国古代政治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也不等同于记载了巨量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的中国古代史。究其实,中国古代政治诗史是历代诗人以诗歌形式记述中国古代政治事务的专类诗歌史,亦即中国古代诗人笔下的中国古代政治兴衰史。比如,就政治学而言,有关政治体制的理论是其中一个重要范畴。“所谓政治体制,是指以国家政权组织为中心的各种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国体、政体和具体的政治规范,以及政治权力行使的范围与方式,政治运行机制,等等。不同的政治体制,表明不同的国家形态。”[22]中国古代政治诗,绝少有直接完整表现抽象政治体制理论的作品,但实际上又点点滴滴涵盖了政治体制理论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以描述朝廷和官府的各种政事政务,描述朝廷和官府行使政治权力的范围和方式,间接而丰富地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运行情况。中国古代政治诗史的大量作品,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演变、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演变的一些重要特点。中国古代政治诗没有一般性宣示国家治理的原则和规则,没有泛泛阐释政治原理,而是针对国家治理的各类政治事务进行具体描述,以功过成败、善恶忠奸、是非曲直、清浊正邪的对立标准去描述事实和人物,直接表达对这些政治事象的褒扬或贬斥。中国古代政治诗这种正反对立的褒贬描写,包含了大量直接的、简明的政治命题;这些命题虽然不能像在理论著作中那样得到细致严密的推理论证,但这些命题内在的政治逻辑仍然可以被清晰感知,具有独到的说服力。如清代魏源的怨政诗,“《都中吟》十三首着重揭露了清政府所推行的制度和政策的弊端,并认为这是造成吏治和政治腐败的根源。组诗中涉及取士制度、捐纳制度、海防政策、治水方略、漕运盐务等。”[23]从制度和政策角度去探究政权运行低效、劣效、失效和失败的原因,是魏源和历代善于思考的怨政诗人强烈关注和反映现实政治的创作传统。以现实性和实践性的直接具体描写,去间接揭示理论性的抽象原则,是历代政治诗的共性。

中国古代政治诗史上的成千上万诗篇,就单首作品而言,不可能对所在时代的国家政治事务进行完整的记述和评判。但大量的这类作品汇集而成的拼图和画廊,往往完整地展示了所在朝代的政权兴衰、政治成败的总体面貌。这些鲜活、具体、真实的政治事务、政治场景、政治人物描写,是一般的古代史、政治史、政治制度史、政治思想史所不具备的。以清代赋税问题为例,理论著作有这样的概括分析:“清代的田赋额,据梁方仲教授从《清朝文献通考》所载数据推算,顺治十八年(1661)全国平均每亩赋银是3.9分,粮1.18升;康熙二十四年(1685)银4分,粮0.71升;雍正二年(1724)银3.9分,粮0.69升;乾隆十八年(1753)银4.2分,粮1.19升;乾隆三十一年(1766)银4分,粮1.12升。若以全国平均亩产量2石,每石粮合银1两计算,上述田赋额,只不过是亩产量的2.3%—2.0%。但由于国家所订科则、科额不尽合理,对某些科额高或田土瘠薄的地区,其负担就会远远高于平均数了。尽管如此,从整体来看,清朝政府所实行的仍属轻赋政策。”[24]而在清代政治诗里,大量作品直接呈现了作者们所闻见的农家交纳田赋的情况,与正式史书和官方公文的记载有不小的差异,这些差异恰好是诗人们所能提供的具体而微的形象资料。清代怨政诗中的大量作品怨责朝廷和官府的苛税重赋,这些诗篇的作者几乎都是从个人的见闻去表现个体认知的微观现象,很少有像理论著作那样去进行宏观的整体分析,不可避免会呈现理论著作与诗歌作品这两种表现形态所提供的信息在内涵和数量上的差异。将清代政治诗描述的情况与史书和公文的记载做对应分析,可以对清代的赋税情况获得更为全面的认知。总之,中国古代政治诗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从宏观到微观的形象写照,反映出具体的社会人对国家治理事务的直接感受,提供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直观材料和丰富样本,揭示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演变趋势,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