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生平思想
从宏观角度论述查慎行生平创作的,有赵永纪《查慎行其人其诗》[5]、洪永铿《查慎行和他的〈敬业堂诗集〉》[6]等。亦有对生平事迹作细致考辨的论文,如顾晓宇的《查慎行生卒年考辨》,该文章着力对查慎行的生卒年月进行考证,认为查慎行的生卒时间是1650年6月5日与1727年9月15日[7],查氏的生卒时间精确到日。此外,日本学者高津孝《论查初白〈诣狱集〉》[8]则通过查慎行在入狱之后所作的《诣狱集》,探讨了查慎行受其弟株连入狱的经过。近年来学界对于查慎行的生平研究则更加深入、细化,其中李圣华的一系列论文《〈忆鸣诗集〉案》[9],《查慎行文学侍从生涯及其“烟波翰林体”考论》[10],《查慎行与〈长生殿〉案》,《查慎行与王渔洋交游及相关诗史问题考辨》[11]都是结合作品解读,对查慎行生平与诗歌创作相关重要问题进行考论,提出了很多新见,可谓查慎行研究的力作。
查慎行的思想与性格在清代具有典型性,近年来不少论文着眼于此展开,如李圣华的《查慎行与明遗民社会——关于“明遗民二代”文化心态的典型解析》[12],张兵、张毓洲的《清代案狱与查慎行的心路历程》[13],都着力于真实地展现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查慎行的心路历程。
海宁查氏家族,以文化世家称名于世,近年来逐步成为人们研究的关注点。严迪昌的《清诗史》中认为查慎行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熏陶“是一种毋庸置疑的客观存在”,指出“这个家族的文化氛围有内聚型的特点”,除了族群尊长之外,查慎行的岳父陆嘉淑也对其影响深远。[14]章海凤的硕士论文《清代海宁查氏家族诗歌研究》、韩逢华的硕士论文《海宁查氏文学家族研究》、洪永铿等《海宁查氏家族文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是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陈玉兰的《清代海宁查氏闺阁诗群的心路历程》[15]文中提到了查慎行的母亲钟韫,指出钟韫是时世造就的母师女宗,她以体贴夫婿、鞠育子女的妇德和自身的文学成就被族人奉为典型和模范。在其垂范作用下,促进了查氏闺阁诗群的崛起。对于查慎行兄弟而言,父亲常年外出,母亲钟韫是他们启蒙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她的言传身教与查慎行兄弟的成才息息相关。
现行《查他山先生年谱》为查慎行外曾孙陈敬璋所撰。该谱编撰日久,失之简略,今人编纂的查慎行年谱有张晨的硕士论文《查慎行年谱》[16],对查慎行生平事迹、师友交游、仕途经历、各地游踪等进行了考辨,但仍属于较为简略的年谱。用现代视野,融合新的研究成果,为查慎行补编年谱也应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