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衍化与展开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彭玉平

建次兄的书稿,在我的邮件中已经躺有大半年了。

他偶尔会极有礼数地来信来邮催催序言的进展,而我则是一边抱歉,一边又只能还是拖延着。倒不是我忙得一点时间也没有,而是他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著作,要集中时间读完一遍,确实不易。因为我目前的时间实在是被切割得零碎不堪,深感在俗事中蹉跎了岁月,愧对了学术。

按我向来的习惯,若为人作序,不读书稿,是万万不敢下笔的。而今将书稿粗粗检读一过,却又觉得同样难以下笔了。何以会有这种两难的情况呢?大概的原因是,在民国词学的研究中,我虽然是较早介入者,但涉猎其实不广,即稍有论及者,也成就平平,殊无足称。面对这部对民国时期词学理论从批评接纳到建构与展开,具备宏大格局的著作,我一时张皇其间,真有点不知东西之感。

但这篇序真是到了必须完成的时候了。

我认识建次兄有年,每次见面我们都会交流彼此的研究情况,但也只是淡淡地聊聊而已,在记忆中好像还没有过把酒论文、激扬文字的时刻。这使得我与建次兄的交往一直保持在一种相当理性的状态,如今想来,这其实是一种不掺杂质的学术状态,纯净而清澈。

我们虽至今尚无临风把酒之时,但我一直关注着建次兄的研究。在六零后学者中,建次兄的勤奋与敏锐是相当突出的。他极为关注学术史,尤其关注当代的学术发展和学术生态,他的著作一部接着一部出版,而且往往篇制浩大,令人侧目。学术一定给他带来了许多的快乐,我总以为能够享受学术快乐的人,才是真正的学人。

本书是建次兄的第三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成果。凡上、中、下三遍,上编侧重民国时期若干重要词学理论命题的承纳与建构,主要从承传和新变的角度,考察民国时期传统词学中的体性论、词情论、词意论、词气论、词律论、词境论、用事论等。这些命题虽一直是词学中的主流问题,而在民国这个新变交替的时期,也必然面临着承续与发展的问题。中编主要考察民国时期重要词学批评命题的承纳与展开,涉及尊体、雅俗、体派之宗、南北宋之宗、明清词等论。下编则是对若干具有代表性词人批评的承纳与展开,主要涉及苏轼、周邦彦、秦观、辛弃疾、姜夔、吴文英、张炎等人。此三编,从理论、批评到词人,层级而下,并以承纳、展开与建构为关键词,建构起对民国时期词学的整体性认知,建次兄的学术魄力于此可见一斑。

三编皆以“承纳”一词奠其基础,这意味着学术史的源流是建次兄的论说之资;“展开”则侧重梳理其源流在民国时期的特殊衍化轨迹,其中包含的新变是其关注重点;“建构”则涉及到民国时期词学理论的重新建构问题,其实这种新的建构就是20世纪“新词学”的肇端。从旧词学的延续到新词学的萌生,有力地丰富了“中国文论古今演变”这一主流学术思潮,建次兄大著的学理正在于此。

建次兄对这一时期词学资料的关注相当全面,他既注意列举各说,更注意界说其异同。如关于词境类型的分析,便先后罗列了唐圭璋、沤庵、梁启勋、顾随、朱光潜等人的说法,体现了民国学术史的若干共识以及介乎其中的差异性。而下编中关于周邦彦、吴文英等诸多词人的批评,也在博征文献的基础上裁断是非。故此书既是一部民国词学的学术史,也是一部民国词学重要资料的汇编,其文献性与学术性都值得充分肯定。有此作为基础,建次兄已经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完成一部以理论为纲、源流分明、体系完整的民国词学史了。我相信这样一部词学史,一定能给建次兄带来更大更多的快乐。

去年,建次兄从南昌大学加盟云南师范大学。在彩云之南的地方,沉浸在词学的世界里,我觉得他简直就是直接生活在词境之中。学术研究与诗词创作一样,也是从有我之境入、从无我之境出,才见高致。而无我之境是需要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我直觉建次兄就是这样一位值得期待的豪杰之士。

我读王国维著作有年,对《人间词话》也曾反复玩味,但因为“陌生”而能瞬间触动我内心的主要有两则:其一是“词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一则;其二是“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一则。前者说的是对自然、人事的敬畏,这种敬畏当然也可以移论学术;后者说的是从共花鸟忧乐的有我之境到“以奴仆命风月”的无我之境的精神提升。为人的境界一如为学的境界。我相信建次兄与我一样,一直在追求更深更高更远的学术境界。

2019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