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中国特色政党协商是国家政党政治的重要内容,它内生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确立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稳步拓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逐步完善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作为一种内生性和制度化的协商治理形式,政党协商实现了治理型民主与参与型民主的有机结合,在推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建设发展和提升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国家治理现代化层面分析研究政党协商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理论上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党协商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利于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拓宽对政党协商再认识,有利于充分认识和理解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在实践上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新时代执政党长期执政能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综合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和文献分析方法,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以政党协商为研究重点,分析界定政党协商的基本概念,阐释了政党协商的相关基础理论。在把握政党协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内在逻辑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法和系统研究方法,研究分析并突出展现了政党协商的发展历程、基本经验、主要特色及结构与功能。最后,探讨挖掘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政党协商面临的困境及其制约性因素,在深入剖析相关成因基础上,提出完善政党协商的路径及其对策。
政党协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即政党协商的深入实践丰富并优化着国家治理现代化方式,国家治理现代化深入推进也推动着政党协商向更深层次发展,二者在目标层面和价值层面都具有高度契合性;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政党协商充分展现出其所具有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政党性与政治性相统一、高层性与示范性相统一的鲜明特色,为政党协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面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政党协商在理论发展和实践运行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即政党协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存在不均衡性、协商治理中政党协商监督不足、政党协商具体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滞后以及政党协商与其他协商形式的良性互动不强。针对存在问题,本书深入研究分析了问题成因及相关制约性因素,并据此分别从培育政党协商文化,加强政党协商主体建设,激活政党协商制度内生动力,推进政党协商与党委政府的有效衔接等方面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优化路径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