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乌托邦、科幻小说与马克思主义
乌托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可追溯至柏拉图《理想国》的理想规划。乌托邦形式表现多样,学者们从文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人类学、神学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虽然乌托邦研究的出发领域各异,但奥古斯丁的《上帝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弗兰西斯·培根的《新大西岛》、托马索·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和埃蒂耶纳·卡贝的《伊加利亚旅行记》等一批文本成为学者们公认的乌托邦文学作品。学者们在对乌托邦进行概念辨析和内涵阐释的时候,总是先从这些文本入手。除了乌托邦小说,乌托邦还体现在一些政治哲学著作以及以社会和政治运动为研究对象的书籍中。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这次技术发展史上的巨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其影响波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1818年,玛丽·雪莱创作了《弗兰肯斯坦》,这是文学史上第一篇科幻小说,标志着科幻文学的诞生。因技术所引发的对未来世界的畅想是科幻文学的基本主题,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乌托邦精神。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西欧诞生。作为旨在关心全人类解放和未来发展的理论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乌托邦不无关联。乌托邦、马克思主义、科幻小说,这三个具有未来向度的概念在20世纪以后开始以“三人行”的格局出现在学者的理论视野中。布洛赫在哲学和阐释学意义上对乌托邦进行再解读后,乌托邦开始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集中关注的对象。20世纪70年代,由达科·苏恩文发起的科幻批评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分支,同时也标志着西方科幻批评的马克思主义转向。据黎婵、石坚的研究发现,达科·苏恩文、詹姆逊、汤姆·莫伊兰、卡尔·弗里德曼、拉法尔·巴科利妮、皮特·菲丁、马克·昂热诺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美国、加拿大为活动范围,以《科幻研究》和《乌托邦研究》两大杂志为主阵地进行科幻文学研究。[1]尽管他们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各有侧重,但都把科幻文学作为重振乌托邦的最佳阵地。乌托邦是他们进行科幻批评的总体视域,因此实质上形成了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幻批评流派。本书以乌托邦视域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幻批评为研究对象,将苏恩文、詹姆逊、莫伊兰、弗里德曼等学者的科幻批评理论与实践分别进行个案研究。在展开研究之前,有必要对乌托邦、科幻小说与马克思主义之关系进行简单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