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识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五百年间:《诗经》的时代

关于《诗经》,现今已经无法准确考证其创作年代。现代学者研究表明,《诗》三百篇是周诗。

周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从武王灭商(前1064年)到幽王亡国(前771年),历十一代十二王,据《竹书纪年》,共257年(中国历史有确实纪年是自共和元年即前841年开始的,共和以前的年代不甚可靠)。东周从平王东迁洛邑(前770年)至赧王被秦灭亡(前256年),凡二十五王,共514年。在中国历史上,东周514年之中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前722—前476年被称为春秋时代(因孔子修订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所记的这一段时间而得名)。在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大,王室的实际统治不出洛邑周围,春秋中叶以后更是形同虚设,名存实亡。三百篇中没有春秋中叶以后的作品。

虽然无法考证《诗经》的创作年代,现只能大致确定《诗经》中最早的诗篇创作于西周初年,最晚的创作于东周的春秋中叶,即使其中少数作品有前代的口头传诵或祭歌的传本,它们也是在周代记录加工而最后写定的,仍属于周诗。

(一)三《颂》时代说略

《周颂》是西周王室的祭祀乐歌,主要产生在西周兴盛时期。从一些祭祀诗所反映的史实来看,《周颂》的制作时间在前1058年以后至昭王时代。据说,《周颂》中最早的诗是武王伐纣胜利回朝祭祀文王时制作的《大武乐章》六篇;最晚的诗是昭王祭祀武、成、康三王的《执竞》。对《周颂》作品的创作时间,我们可以确定产生在西周前期;祭祀几代周王,肯定不会是一代人所作。制作和应用的地点是在周京。周京有三处:文王始建丰邑,武王开国后建镐京,文王迁丰邑前的岐周旧京,宗庙一直保存并延续着祭祀活动。丰、镐二京仅一水之隔,相距25里,均在今西安市西南。

《鲁颂》四篇比《周颂》晚9个世纪,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宗庙祭祀乐歌。鲁国是周公后裔的封国,周公旦是周文王与太姒的儿子,武王姬发的同父同母的兄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平定殷商残余势力的反叛,巩固西周政权,制礼作乐,其长子伯禽封于鲁,享用天子的礼乐。《鲁颂》创作在春秋时代,诗中作者署名奚斯,是鲁国大夫公子。诗产生的地点当在鲁国国都曲阜。《鲁颂》与《周颂》相距900年,时空差距很大,语言已有发展变化。《鲁颂》四篇的语言,不像《周颂》那样凝练沉稳,质朴厚重,而是语句生动,句法参差,音律有致,其中铺叙夸饰,夹叙夹议,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显示出一定的艺术性。

《商颂》的时代问题,历来有“商诗”(殷商时代的诗)和“宋诗”(春秋时代宋国的诗)两说,从汉代至今,争论了2000多年,是诗经学上的一大学案,我们在后面还要专门讨论之。

商朝灭亡后,其后裔微子在商人兴国旧地建立宋国,都商丘,在今河南省东端接壤安徽西北角亳州一带地域。《商颂》五篇是宋国祭祀殷商先王的宗庙祭祀乐歌。

(二)二《雅》时代简述

二《雅》中《大雅》31篇、《小雅》74 篇,大致是西周中期和后期的作品。《大雅》在前,《小雅》在后,《大雅》诗的时代下限大致在宣王朝(前827—前782年),宣王以后,不会产生《大雅》中的颂诗,只有三篇刺诗产生在宣王朝之后,为后来所补充。

西周经历武、成、康、昭、穆、恭、懿、孝、夷、厉、宣、幽十二王,历史学上通常以前四王为前期,中间四王为中期,后四王为后期。对诗歌创作来说,不能机械地划分,但大体上可以确定,《大雅》诗中的颂诗不会产生在宣王之后。从内容上看,31篇作品主要是颂祖德歌诗、颂时王歌诗、美刺时政歌诗三类,其产生的时间及诗篇的内容大多可考。如颂祖德歌诗,以《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周民族史诗为代表,还有《文王》《思齐》等作品。

《小雅》诗属于新兴的雅乐,诗篇幅较长,句式不局限于四言而多杂言,大致产生在西周后期。74 篇中有几篇西周中期的诗,也有部分东周前期的诗。如西周中期的诗《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农事诗,内容与《周颂》的农事诗相近,语言不似《周颂》那样古典,不会是西周前期的诗,又不可能是宣王时期的诗,因而推断其为西周中期的诗较为合理。除了《大东》篇被学界认定是厉王时代的作品外,《小雅》中的很多作品都产生在宣王、幽王时代。

(三)《国风》时代简析

《国风》是15个国家和地区的地方乐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在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包括当时中国的大部分地域,主要在黄河流域,向南扩展到江汉流域。历史上把前770年(平王东迁那一年)至前476年(赵、魏、韩三家分晋那一年)称为春秋时代,《国风》中大部分是春秋初期到中期的作品,也有一部分时间较早,是西周时期的作品。《国风》中最早的《周南》《豳风》是从西周早期流传下来的歌谣,较晚的如《陈风·株林》《邶风·击鼓》《秦风·黄鸟》,就其所咏之事,可考定产生在春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