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洋务派管理思想的特征
本书之所以选择1895年而非1840年鸦片战争作为起始时间,一是因为甲午战争是中国遭遇的最大和最耻辱的失败、成为“一战而人皆醒矣”的历史转折点,这一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也标志着洋务运动求强路线的破产;二是因为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集中提出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纲领。这一阶段正是中国传统管理形式没落和资产阶级早期经营管理出现的时期。
洋务运动的宗旨在于“制器练兵”,其内容主要是开办军工企业,以生产“坚船利炮”,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强国防实力。就近代中国机器工业的发展来看,洋务派企业不但是较早设立的,而且在甲午战争前比之同时存在的民族资本工业,规模也是远为巨大的,相应地在客观上对管理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这就使这批企业在管理历史上具有了不可忽视的地位。洋务派企业的管理制度及其体现的管理思想,是整个近代中国工业管理及其管理思想发展进程中的第一步。必须看到,洋务派的管理思想反映着统治阶级中买办性大的封建官僚集团的利益,洋务派集团投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直接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服务,它的经济管理思想不仅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而且有着很大的买办性,实际上是传统封建思想和外国殖民奴化思想的混合物。因此,可以认为洋务运动是一次留着“辫子”的改革,注定要失败。
尽管洋务派管理思想中落后的东西多于先进的,但是仍然值得我们进行总结。洋务派管理思想的特征主要有:
第一,浓厚的封建性。洋务派企业的管理是建立在封建官吏的人治基础上的,封建的人事关系,必然导致营私舞弊、贪污分肥、冗员充斥、效率与效益低下等一系列腐败现象,使企业管理在封建关系的束缚、冲击下不能正常运转,管理思想也极难向进步的方向发展。政府垄断工业的利益与其作为独立第三方发挥仲裁作用的地位相冲突,使其既是裁判又是球员,因此利用其裁判权力追求其球员的利益。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
第二,严重的殖民地性。洋务派企业在管理中对洋人的依赖非常严重,虽然口头上声称“雇用洋匠,进退由我”,事实上对洋人的依赖和对华工的排斥十分严重,洋工滥竽充数的现象比比皆是。直到民国时期,轮船招商局的船长一直由洋人担任,开平煤矿就在洋工程师的坑骗下落入英国人手中。
第三,重技术、不重管理。洋务派从开办新式工业开始,从指导思想上就一直满足于引进与使用机器,至于企业如何管理才能提高效率与效益,并未给予足够重视,主要从封建官营手工业的管理中寻求管理方法。对于西方的管理理论与经验,他们也极少注意。因此,普遍存在引进科技与企业运营上的成本高昂问题,尽管有政府公权力的庇佑,绝大多数洋务派企业却都是亏损的,因为最基本、最深层次的问题是我国封建社会结构内的官商关系和商人人际关系网所引致的大量经营管理问题。
第四,缓慢地发展。整体来看,洋务派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尽管极为缓慢,但是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民用工业,由于企业性质、生产目的、管理人员的变化,相比较军工企业,水平是有很大提高的,管理思想中的陈腐观念也进一步让位于较为新式的认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