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的研发管理与技术创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探索—开发理论与技术创新研究

March(1991)提出的探索与开发概念与技术创新理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很多有关探索与开发的概念定义就直接援引了技术创新领域的概念。例如,Benner与Tushman(2002)认为“开发创新包括提高现有元素,在现有技术轨道上,而探索创新则包括技术轨道的转移”。这一定义直接利用技术轨道的概念来区别探索与开发。He与Wong(2004)则将开发创新定义为“为了提高现有产品—市场领域的创新活动”,探索创新定义为“为了进入新的产品—市场领域的技术创新”。并且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技术探索创新战略与技术开发创新战略。他们的研究直接将探索与开发作为企业两种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这些定义都强调获得新知识对于开发与探索都是最为重要的要素,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前者仍然延续既有的轨道,而后者则是开创完全不同的轨道。

由于技术创新本身就被适应性理论认为是改变组织现状,使其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内在手段。因此,从组织适应性角度提出的探索与开发理论自然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不可割裂的联系。从组织学习的角度来看,技术探索需要更大范围地搜寻,这种探索与公司现有的技术与能力有很大区别。相反,开发则是利用公司现有知识。技术探索和技术开发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根本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渐进创新能力主要依赖而强化现有知识,而根本性创新能力则依赖于新的知识(Subramaniam and Youndt,2005)。这种联系来自于学习与创新之间关系的模糊。Benner和Tushman(2003)认为,技术探索是寻找全新的能力,而技术开发是整合和构建现有的能力。两者等同于根本性和渐进性的创新。He和Wong(2004)也将技术探索、技术开发和创新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技术开发的目的是提高现有产品竞争能力;而技术探索企业为了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或者事业领域展开的技术创新活动。

从组织学习的角度去研究技术创新,尤其是从探索—开发理论出发,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改变了创新研究主要以问题导向为主要研究方式的传统(Pavitt等,1989),学者开始利用包括组织理论、学习理论等在内的理论成果解释企业层面的创新活动。这些理论视角丰富了研究者在对技术创新现象进行总结与理论构建时的视角与手段。具体而言,探索—开发理论的应用,使得创新战略、技术联盟、新产品开发等技术创新研究的重要领域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探索—开发理论的引入丰富了技术创新战略的研究。在现有的技术创新管理文献中,存在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分类。例如,Zahra与Das(1993)总结了4种最为普遍的创新战略:(1)开拓者与追随者;(2)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两者兼有);(3)创新的投入强度(分为高、中、低);(4)创新来源——内部或者外部(或者两者兼有)。这些分类没有直接区分探索与开发。Henderson(1999)将创新战略归为专利战略与基于标准的战略,并且暗示前者与技术探索更接近,后者则与技术开发更加相关,但他并没有就双方的关系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He与Wong(2004)则直接拓展了探索与开发概念,根据2个基本维度定义了技术创新战略的类型,并将探索与开发之间作为两种创新战略。在解释为什么采取探索与开发作为创新战略,而不是根本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时,他们指出:根本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更多是用于描述企业事后的创新产出,而探索与开发则可以更多地用于描述事前的目标。而且,根本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受到行业以及竞争对手的影响更大,而探索与开发则更加注重自身的能力、资源以及系统。

通过技术联盟拓展企业边界,为企业获取新技术以及互补资产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式。探索—开发理论对这种跨组织边界的技术合作行为有很好的解释作用。持续的新产品开发是大企业保持竞争力与提高适应性的重要方式。因此解释大企业持续产品创新的动力是技术创新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众多理论之中,企业吸收能力成为解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概念(Zahra and George,2002)。吸收能力作为企业识别、消化以及采用新技术与新信息的一项重要能力(Cohen and Levinthal,1990),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这种能力被认为是企业过去知识基的函数。企业的知识积累越高,其吸收能力与技术能力则会越高。但简单地认为技术能力提高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观点受到了包括核心刚性与组织惰性等理论的挑战。将探索—开发理论引入到吸收能力的相关研究中,可能会为技术创新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例如,Zhou与Wu(2010)从探索—开发视角出发,解释了技术能力如何对探索性创新与开发性创新产生不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