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传一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开拓社会保障体系

美国学者、专家对我国未来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看法[1]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朱传一同志多次访美,在最近的一次访美期间,他写信给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反映美国一些社会科学家和大学教授,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现摘要刊登如下。

美国学者、专家们说,自1949年以来,中国一向引以为荣的就是提供给广大人民以基本生活保障,但最近的经济制度改革,使这种做法发生了变化,即趋向于鼓励提高职工的劳动生产率,并对他们的消费要求采取灵活反应态度。因而,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将日趋多样化与复杂化。

一 改革是中国劳动政策的根本转变

这些学者、专家们认为,长期以来,中国执行的是高就业、高补贴和高福利的“三高”政策,形成了以“高就业为基础的完整的社会福利体系”,构成了“中国式的生活保障安全网”,即待业人员由国家统一分配,进而享受国家规定的各项福利制度,包括住房、取暖、食堂、各种廉价商品,甚至淋浴、理发等生活福利。当家庭收入降低至最低水平时,还可享受各种困难救济。这种社会保障“建筑于职业之中”,“只要有职业,就有保障,不需要另设社会保障安全网和一套官僚管理机构”。

但是,改革使中国劳动就业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其趋势就是在国有企业之外,鼓励人们在合作经济与个体经济中就业。这样,就形成了职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分离,使原有的社会保障处于危险的境地。

首先,个体经济没有“铁饭碗”的保证,也不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当个体经营者中的一些人生意变坏时,他们将面临无法支持自己生活的境地。今后,除非国家能给予个体经营者大量补贴以维持其保险费用,否则,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将成为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之一。其次,合作企业也可能存在类似的问题。由于某些企业没有充分资金和未受国家补贴,一旦亏损大于利润,其社会保障将难以维持。再次,国有企业的“铁饭碗”也在“生锈了”。由于这场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长期以来企业吃国家、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的情况,企业不能像过去那样,总为职工提供“安全的社会保障”。这也会波及企业职工保险和福利的享受。

二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方向

我国今后的社会保障如何?他们认为,有两种前途和可能。

第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势必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形成“新的中国式的社会安全网”。即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情况下,同时保证人民基本生活条件,缩小收入的过分悬殊,增加社会安定因素,从而减少改革的阻力,进一步促进经济改革的完成。

第二,也有可能形成另外两种倾向,“构成中国改革过程中最深刻的挑战之一”:其一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忽视社会保障的协调进行,将一部分人抛出“社会安全网”,引起他们对改革的不满,从而阻碍改革的前进。其二是,为弥补改革中形成的各种“缺口”,政府不得不以大量资金和力量进行各种新的“补贴”“救济”,实行新的福利办法,以维持一部分人的生活水平。这样做的结果是一少部分人会“躺在社会福利的资助上”,而不想对社会做贡献。正如西方有的国家所曾经历的那样,社会福利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可能,阻碍经济的发展速度。

那么,什么将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这些学者、专家从不同角度、不同范围提出了他们的一些主张和建议,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吸取西方某些国家在社会保障上实行“从摇篮到棺材”的“福利国家”的政策给财政支出造成灾难性后果的教训。但是,国家对某些社会保障项目,如住宅、食品、教育、燃料等,在一定时期内还应沿袭过去的办法,进行适当的补贴。因为世界上任何制度的国家,实际上对某些社会保障项目都实行过贴补政策,区别只是项目的不同、数量多少的差异,以及办法的不同而已。

对于社会保障项目的财政支出,最大份额应由企业承担,使个人的社会保障与企业经营的好坏密切相联系。当然,必须区别不同项目,如老年退休金则宜于全国统筹。另外,个人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保险金,参加社会保障项目,是完全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资金的节约,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执行。

第二种,中国存在多种经济形式,社会保障势将愈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他们说,“将来的中国福利制度肯定会越来越复杂,也再不会那样紧密地和职业联系在一起了”。实施多样化的保障形式,会促进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有利于诸如职业的变动、老年人的自愿退休等。他们说,中国已经设立了企业化的社会保障组织,如保险公司、劳动服务公司、家庭服务公司等。从目前形势看,其经营范围、实施办法以及方式的多样化,可能尚远不敷人民生活的要求和发展远景的需要。如从促进经济发展和资金积累着眼,在某些领域内实行强制性保险,在另一些领域内实行自愿性保险,并使不同的保险制度相互衔接、补充,使保险、投资、贷款结合为有机的联合体系,对国家、企业、个人都将有所裨益。

有的学者、专家强调,传统性的社会保障,如家庭、邻里互助的作用,绝不能忽视。要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绐予这些传统形式积极的鼓励与帮助。如政府给赡养父母、祖父母的子女以物质帮助和精神鼓励等。

第三种,设立社会保障新项目,创建“新的中国式社会安全网”。他们认为,中国有可能出现西方社会存在的失业等社会现象,应及早考虑对策。

失业或暂时不能就业,是允许解雇、职业变换和企业竞争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面对失业问题的可能出现,应设立法律申诉程序,保护不妥当的解雇;并应制定失业保险制度,建立机构,如劳动服务公司,可以代为介绍职业,进行半培训半就业的劳动制度,解决一部分待业者的经济困难。另外,由于物价不可能像过去那样稳定,应建立物价指数及最低生活水平线,以保障一部分生活最困难者的生活需要,也便于确定实行社会救济的标准。

三 改革的风险

对此,学者、专家有两种分析。一种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权限从集中到分散,由于长期以来就业与各项福利保障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保障改革的难度很大,其风险性远大于权限从分散到集中的改革。他们建议,社会保障改革的步子必须积极而稳妥,以推动改革的前进。在改革遇到困难,经济出现迂回曲折的局面,以及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时,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能起很大安定局面的作用。

另一种则认为,由于中国历来有集中统一的领导,国家所有制始终在经济领域内占有绝对的优势,不管从经济体制或社会保障改革来说,都不会像西方经济那样脆弱,那样容易遭受各种冲击。只要发现问题后,能及时纠正,问题都比较容易解决。


[1] 本文有1984年手稿,此篇为转发,但原载与转发机构均已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