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的话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2015年3月9日,朱传一先生与世长辞,至今已是四年。但是,他的音容笑貌依然鲜活地留在许多人记忆里,他的思想精神依然被许多人视为珍宝。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政策研究中心顾问杨团曾说:“他的思想和行动,影响了中国公益界整整三代人。在中国社会保障界和中国慈善公益界,他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简称,爱德传一基金)以朱传一先生的名字命名,初衷即是纪念和传承。它由陈越光、顾晓今、黄浩明、吕朝、丘仲辉、商玉生、徐永光、杨团等八位公益人共同倡议,爱德基金会、恩派公益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华民慈善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等十家基金会于2017年8月联合创立。
中国民间公益自1978年复兴以来已经走过40年历程。2016年《慈善法》的出台的确树立了中国公益慈善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但是中国公益慈善在文化传承、共识凝聚、理性行动等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从近年来公信力负面事件的愈加频繁出现便可窥见一二。这些对于中国公益慈善下一个40年的发展都是必须重视和回应的议题。
爱德传一基金的使命是“共建慈善文化平台,共享慈善文化价值”,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传承、建设和推广中华慈善公益文化与精神,引领慈善公益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创新,推动社会建设。编辑出版《朱传一文集》是爱德传一基金第一个阶段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旨在把朱先生彰显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和公益理想发扬光大、传承开去。
《朱传一文集》收录的文稿和书信都来自朱传一先生的亲笔或口述。先生在80岁高龄的时候,就曾对自己当时存留下来的230多份文章、讲稿、资料、信件等按照年份进行初步整理,还曾在2007年写过一篇题为《从考察美国社会到进行“本土化”实验》的未完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先生总结自己的工作大体涉及五个方面,分别是:开拓社会保障体系、探索人口老龄化对策、推动社区发展实验、促进慈善与公益事业和支持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兴起。想来先生是曾想在生前自行对这些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的,无奈只能留憾遗而去。
通过一本文集来体现先生的历史价值、彰显先生的思想精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经过再三考虑,《朱传一文集》主要按照三个标准进行遴选:(1)涵盖先生生前致力于的主要领域;(2)反映重大历史,能够呈现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侧面;(3)提出重大问题,能够引导人们反思并探讨与该问题相关的历史与现况。
最后确定收进《朱传一文集》的文章、书信共52篇,其中51篇是朱传一先生撰写或编译的文章和亲笔书信,1篇是与所选先生文章直接关联的文章;51篇先生撰写或编译的文章和亲笔书信大部分选自先生留存下来的资料,一小部分书信来自先生书信收件人的分享。这52篇文章的分类,书信由于是特殊的一种,故而单独汇集在一个部分中,并且在每一封书信的题目下标注了主题,以便读者了解;文章部分则基本上沿用了先生生前对自己工作的划分,所不同的是:(1)新添了“参与筹建美国所”一个部分,以介绍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期间的主要贡献;(2)把“促进慈善与公益事业”和“支持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兴起”两个部分,合为“探路现代慈善本土化”。
在《从考察美国社会到进行“本土化”实验》这篇未完文章中,朱传一先生曾表达,希望对留存下来的资料的最终整理能“取得思想认识上有所提高”。这本《朱传一文集》很难说能够达到先生生前的期许,只衷心希望它能够起到一点引子的作用,使更多人了解朱传一先生,了解爱德传一基金,如能启发一二读者加入中国社会创变和慈善公益精神传承、发扬的行列中来,那便是意外收获了。
最后,本文集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编辑的。为了保持朱传一先生资料的原始面貌和历史感,编者在字句校对外并未对文集材料进行增删改,故而,文集中有些内容的表述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有些内容的表达带有即席畅谈的口语特点,有些内容有时会因场合的不同、角度的不同而有所重复,有些用字也与今日不同。对于这些,望读者理解。
是为说明。
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