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复习笔记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一)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主张心理的东西是第一性的,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是心理的东西的产物,因而是第二性的。
唯心主义的心理观把心理看成是世界的本源。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心是万物和宇宙的主宰,客观事物是由个人的感知,即心理的东西决定的。
唯心主义者颠倒了心和物的关系,他们的观点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是荒谬的。
(二)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唯物主义的心理观主张客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而心理是物质派生的,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心理观虽然有各种说法,但都把心理现象看成是物质活动的产物,是身体的机能,是在一定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从而正确地说明了心和物之间的关系。
二、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脑的结构与机能
1.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
人的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①脊髓位于脊柱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部位,它的基本机能是进行简单的反射活动(如排泄、膝跳反射)和传导神经兴奋。许多先天的无条件反射中枢就位于脊髓。
②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通常把延脑、脑桥、中脑和间脑合称脑干。
a.延脑是心跳、呼吸、咀嚼、吞咽、唾液分泌、呕吐、喷嚏、咳嗽等活动的中枢,在维持生命上有重要作用,所以又叫生命中枢。
b.脑桥位于中脑与延脑之间,也是调节肌肉紧张和某些内脏活动的反射中枢。
c.中脑是视觉与听觉的低级中枢,对调节骨骼肌肉的紧张度,对姿势的调节、运动的协调和定向反射有重要作用。
d.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
丘脑对传入神经冲动进行初步的加工选择。
下丘脑的机能非常重要,它是植物神经系统皮层下中枢,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激素)活动。下丘脑与情绪反映有密切关系,它还有调节体温和摄取营养的机能。
网状结构是在脑中央部位的神经结构,其中神经纤维交错成为密网。网状结构有激活或抑制大脑两半球活动的机能,它能使大脑两半球进入兴奋、清醒状态。网状结构受到损坏的人,就要陷入昏睡状态。
e.小脑是位于脑干旁的两个小半球,有保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肉活动和协调随意动作的机能。
边缘系统位于大脑与脑干的边缘,其功能不仅与嗅觉有关,且与一系列的内脏活动、躯体活动、情绪活动有关。
f.大脑主要由大脑左、右两半球组成,重量占全部脑重(1 500克左右)的70%左右。大脑两半球外部是2~5毫米的灰质层,叫做大脑皮质(或皮层),大脑皮质分为四个部分:额叶、枕叶、顶叶和颞叶。人的额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它占皮质表面的29%。
大脑的机能主要是:
首先,接受下级中枢的神经冲动,引起大脑皮质有关区域(大脑的四叶)神经细胞的兴奋,于是产生对特定刺激的感觉以及身体的运动。
其次,由于大脑皮质具有整合的功能,所以机体就能对事物的作用产生知觉、联想、估价以及发出行动的指令。
第三,由于大脑皮质的分析与综合,所以各种感官接受的信息传到中枢,中枢即依据信息的意义去主动调节感受器,以便有选择地或更有效地去了解这些信息;此外,从中枢传出的指令引起效应器的运动后,这种动态也会反馈给中枢,以便中枢对运动作进一步的调节。大脑皮质的四叶各有机能相对集中的几个中枢。
视觉中枢在枕叶,听觉中枢在颞叶,躯体感觉中枢在顶叶,运动中枢在额叶,嗅觉中枢在海马回沟。言语中枢包括四个部分:说话中枢(即运动性语言中枢)在额叶,书写中枢在额叶,听话中枢(即听觉性语言中枢)在颞叶,阅读中枢(即视觉性语言中枢)在视觉中枢的前侧。除了上述比较明显的中枢部位外,整个大脑皮质有4/5的部分称为联合区,更高一级的心理活动与联合区有关。以上大脑各部位的神经中枢专司一定的生理、心理活动机能的现象叫做大脑的机能定位。
(2)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它是中枢神经系统跟人的感受器、效应器相联系的机构。
①脑神经主要分布在头部和面部,它与头部、面部的感觉、运动有关。
②脊神经从脊椎两侧发出,分布在躯体和四肢,它与躯体的感觉和运动有关。
③植物性神经又叫自主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腺体等部位,与内脏、心血管、腺体的活动有关。植物性神经一般不受人的意志的控制。
2.神经元
神经元是人的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又叫做神经细胞。
(1)神经元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①细胞体,它的中心部位有一个细胞核;
②轴突,也叫做神经纤维,其功能是把神经兴奋传递给相邻的另一个神经元或直接传递给效应器官;
③树突,其形状如同树枝,短而密,有许多分支,它将神经兴奋传向细胞体。
(2)一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联结和传递信息的部位叫做突触。
每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亦即神经纤维末梢有许多突触小体,突触小体里有许多传递介质,可能是兴奋的,也可能是抑制的。
(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1.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
(1)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①兴奋是引发或加强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
②抑制是制止或减弱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
(2)大脑皮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也叫做高级神经中枢,它的活动就是高级神经活动。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也是兴奋和抑制。兴奋和抑制是两个对立而统一的过程,二者性质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
2.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运动规律
兴奋和抑制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有规律的运动。
(1)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兴奋和抑制在皮层上产生后,并不停留在原来的发生地点(原发点),而是沿皮层向邻近部位传播开来,使这些部位也出现同样的活动,这种现象叫扩散。和扩散相反的运动叫集中,即扩散开来的神经过程又返回到原发点上。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相互诱导是指在大脑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的活动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活动。
相互诱导分正诱导和负诱导两种。由抑制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叫正诱导。由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叫负诱导。
(三)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
1.反射及反射弧
反射是机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叫做反射弧。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
(1)感受器,如眼、耳、鼻、舌、皮肤、内脏、肌肉等,它将各种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
(2)传入神经,它把神经冲动传向中枢;
(3)神经中枢,它对神经冲动进行分析与综合;
(4)传出神经,它把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
(5)效应器,它是产生反应的部分,如肌肉和腺体。
2.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固定的反射。它也可以叫做本能。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叫做无条件刺激物。
无条件反射只能对少数刺激发生反应,而且具有刻板、固定的性质。
(2)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条件反射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一种暂时神经联系,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
①经典性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1849~1936)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实验大部分是用狗做的。狗吃食物而分泌唾液,这是一种无条件反射(先天具有的反射活动)。当狗吃食物的时候,伴有铃声。这时铃声对狗是否流唾液是无关刺激,又叫做中性刺激。但铃声出现和狗吃食物相结合,经过多次重复之后,铃声单独出现,狗也会分泌唾液,这时,对铃声的条件反射就形成了。
条件反射形成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呈现条件刺激物后不再用无条件刺激物强化,那么由于抑制作用的产生,条件反射就会消退。
图2-1 条件反射形成示意图
如果一种条件反射已经形成,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如用铃声与灯光结合,也可以形成灯光引起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在巩固的第二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还可以建立第三级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认为,条件反射的生理机制是大脑两半球的暂时神经联系。由于食物和铃声的作用,使大脑皮质产生两个兴奋中心,或叫做兴奋灶。由食物刺激引起的无条件反射的兴奋中心是强中心,铃声引起的兴奋中心是弱中心。弱中心的兴奋向周围扩散并被强的兴奋所吸引,这样就在这两个兴奋中心之间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是大脑皮质的生理机能,由于这一机能作用才会形成条件反射。
②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斯金纳设计了一种专用木箱——斯金纳箱,箱内有一套杠杆装置。将饥饿的白鼠置于箱内,白鼠在箱内乱跑、乱咬、乱撞,偶尔跳上杠杆,将杠杆压下,这时杠杆带动一个活动的门,从活动的门内掉出一个食物小球滚入箱内的木槽中,从而取得食物。以后白鼠再次进入箱内经过乱撞之后按压了杠杆取得了食物。反复几次之后,饥饿的白鼠一进入箱内,就会主动按压杠杆取得食物。这样就在压杠杆和取食物之间形成了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动物必须通过自己的活动或操作才能得到强化,所以叫做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它们都是随着强化的次数增多而巩固,由于未得到强化而消退。
③二者差别在于:
a.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机体是被动强化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机体主动操作才能得到强化;
b.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机体的反应是不随意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机体的反应是能控制的、随意的行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条件反射经常同时出现,操作性条件反射比经典性条件反射更为多见。
(3)条件反射的系统性
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机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并不是单一的条件反射活动,而是由一系列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
①动力定型
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不仅可以建立单一的条件反射,还可以把客观环境多种刺激物按先后次序或强弱的不同,组成一个复合刺激物系统,经多次反复后,就形成适应环境的复杂的反应系统,这就是动力定型(简称动型)。动型具有定型化、自动化、概括化的特点。
②两种信号系统
动物有机体在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因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物的性质不同,又可将条件反射系统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事物或事物的属性(颜色、形状、大小、声响等)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这些具体刺激物称为第一信号刺激物,由第一信号刺激物所引起的大脑皮层的活动称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它是动物和人都具有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词是具体事物的信号,也就是第一信号的信号,所以叫第二信号。由第二信号刺激物引起的大脑皮层神经活动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活动,就叫做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第二信号系统为人类所独有。
由于第二信号系统的产生,给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和心理活动带来了新的特点:人可以抽象地反映现实,传递知识和经验,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动。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的各种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抽象思维和意识的基础。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使人的反映能力在性质和范围上都不同于动物的反映能力,它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重要特征。
在人身上,两种信号系统是密切联系、协同活动的。
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但人脑并不能自己产生心理现象,而必须借助外界客观事物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一)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人脑只是人的心理产生的物质前提,它为人产生心理活动提供了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必须依靠客观现实。
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产物。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积极的、能动的过程,决不是简单的复制客观现实,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对客观现实复杂的作用过程去反映客观现实的。
(三)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意识是心理的高级形式。它是人们在社会性劳动中,借助于语言,并在人们的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的。
整个人类的意识发生和发展是受社会生活实践制约的,个体意识的发生、发展也取决于他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活动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