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德《社会保障概论》(第4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2年南开大学900社会保障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南开大学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代码:900  科目名称:社会保障学  满分:150分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40分)

1.非系统性风险

2.社会保障水平指标

3.工伤预防

4.员工福利

5.养老保险统筹层次

6.残疾人社会保障

7.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8.“金保工程”

二、简要回答(每题10分,共60分)

1.简述管理式保健及其特点。

2.概述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制度规定。

3.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几大板块之间的关系。

4.社区在社会保障管理中的作用。

5.当前我国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

6.近年来我国针对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有哪些新进展?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过去10年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2.当前我国劳动力成本提高对社会保障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

参考答案:

南开大学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代码:900  科目名称:社会保障学  满分:150分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40分)

1.非系统性风险

答: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中的非系统性风险是指风险来源为非全局性、理论上可以通过基金管理者的操作进行防范、化解的具体风险。非系统性风险主要表现为:投资项目风险,即受社会保障基金所投资的上市公司股票或实业项目本身因素影响而导致的风险。如果社会保障基金所投资的上市公司经营不善,股票下跌,会导致基金投资收益下降。流动性风险,即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难以“变现”或贷款对象出现支付困难而导致的风险。管理风险,即社会保障基金运营过程中,由于基金管理人的主观原因影响基金收益水平所导致的风险,包括委托代理风险、基金管理人投资战略风险、基金管理人管理水平风险等。

2.社会保障水平指标

答:社会保障水平是指在特定时期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高低程度。社会保障水平指标是指为了衡量社会保障水平而选取的变量。通常,西方国家把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其中,社会保障支出总额是指在特定时期一国或地区实际支出的各种社会保障费用的总和。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集中反映了一国或地区为了提高居民社会保障福利所动用的经济资源。而且,以比例形式来体现的指标,消除了量纲的不同可能带来的不可比性,有利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比较分析,已经成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指标。

3.工伤预防

答:工伤预防是建立健全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和工伤康复三位一体工伤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是避免和减少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有效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减少经济损失,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的关键手段。工伤预防是工伤保险中最基本的内容,各国政府都致力于采取各项措施,减少或消灭事故。工伤预防对于工伤保险是至关重要的,加大预防投资,就可改善作业环境,保护职工健康,减少事故率及职业病发生率,从而减少工伤赔偿。

4.员工福利

答:员工福利是企业基于雇佣关系,依据国家的强制性法令及相关规定,以企业自身的支付能力为依托,向员工所提供的、用以改善其本人及其家庭生活质量的各种以非货币工资和延期支付形式为主的补充性报酬与服务。员工福利是基于广义的福利与雇主所支付的整体报酬的交叉概念。从广义福利的角度而言,员工福利是由企业雇主专门面向其内部雇员所提供的,用以改善雇员及其家庭生活水平的一种辅助性措施和公益性事业。从整体报酬的角度而言,员工福利是企业向员工支付的、不以员工向企业供给的工作时间为单位来计算的,有别于工资、奖金的间接性薪酬支付,是全部报酬的一部分。

5.养老保险统筹层次

答:所谓社会统筹,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将一部分上缴资金作统一调配,按统一标准发放。我国目前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有:县级统筹、市级统筹以及省级统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较低。截至2008年底,全国只有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2009年7月,全国已经建立或开始建立省级统筹制度的省份只达到22个。直到2009年底,全国所有的省级行政区才都制定了省级统筹的制度。由于低级别的统筹层次虽然管理起来较为容易,但却不利于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使用,不利于改善参差不齐的养老保险待遇,也有违社会保险的公平公正性,因此,我国的养老保险正向全国统筹发展。

6.残疾人社会保障

答:残疾人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保证有残疾的公民在年老、疾病、缺乏劳动能力及退休、失业、失学等情况下获得基本的物质帮助,并根据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给予残疾人相应的康复、医疗、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权益保障,以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保障制度。

7.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答: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是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居民身份证号码为标识,为每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设立的惟一的、用于记录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和从企业缴费中划转记人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以及上述两部分的利息金额的账户。个人账户是个人在符合国家规定的退休条件并办理了退休手续后,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主要依据。

8.“金保工程”

答:金保工程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中央、省、市三级网络为依托,支持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等核心应用,覆盖全国的统一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电子政务工程。其内涵可以简要概括为“一二三四”四个字:“一”是一个工程,指在全国范围建设一个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网络共用、信息共享、覆盖各项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的电子政务工程;“二”是两大系统,指建设社会保险子系统和劳动力市场子系统;“三”是三级结构,指由中央(劳动保障部)、省、市三层数据分布和管理结构组成;“四”是四项功能,指具备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四项功能。

二、简要回答(每题10分,共60分)

1.简述管理式保健及其特点。

答:(1)管理式保健的内容

“管理式保健”(managed care)是集卫生服务提供和卫生筹资于一体的保健组织形式。其最重要的形式是健康维护组织(HMO)和优惠服务提供者组织(PPO)。HM0一般有以下四种:

由医疗服务提供者发起并组织管理,这是最普遍的形式;

由私人医疗保险公司,如盾和蓝十字公司组织发起;

由大中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组织发起,如美国最早建立的、规模最大的凯泽(Kaiser)HM0;

由社区团体组织发起,由参保成员选出代表组成董事会进行管理的自办医院或雇佣医生。

(2)管理式保健的特点

管理式保健中,PP0的特点如下:

对成员的医疗服务收费要打折扣,一般在15%左右;

它一般以优惠的价格按项目付费的方式支付医生,而按优惠床费支付医院;

允许成员病人自由就医,但若为非合同医生或非合同医院,需自付一部分费用。

“管理式保健”得以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其费用节省机制。主要体现如下:

大的HM0可利用其强大的市场力量,压低医疗投入品、药品的价格,降低对医院和医生的付费。

由于有严格的预算约束,医疗组织和医生有强烈的经济节约动机,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服务。

更加注重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HM0的成员接受乳腺癌和宫颈癌体检的机会要比非管理保健组织的成员多40%。

有利于获得医疗信息,加强医疗管理,督促医疗服务提供者提供最具有成本一效益的服务。

2.概述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制度规定。

答: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展了以城市为重点、以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企业开始转变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实行企业留利和费改税制度。企业从计划体制下脱离出来走向市场。这样,企业间养老金负担畸轻畸重的矛盾不断暴露出来,企业界要求均衡养老金负担的呼声越来越高。于是,中国在某些地区和部门开始进行养老金社会统筹。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制度规定如下:

1995年,国家正式决定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199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1)社会统筹

社会统筹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将一部分上缴资金作统一调配,按统一标准发放。这种方式超出了单位管理的范围。它或者以地域作为统筹范围,或者以行业作为统筹范围,最后过渡到省级的统筹。2000年,中国大部分城镇地区养老保险实现了地市级以上的统筹。

实行社会统筹体现了社会保险的共济性,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企业、行业之间的不公平性。同时,社会统筹便于统一管理和运作,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做到统一发放标准,实现对个人的公平。

(2)个人账户

实行个人账户,将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制度建立之初是将投保与企业投保的一部分)记在个人的名下,资金积累到个人账户中。这有利于落实个人的责任,与个人利益挂钩,调动个人投保的积极性,并且便于劳动者在不同体制和单位之间的自由流动。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对职工工作调动办理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转移手续作了规定:职工在同一统筹地区调动时,转移基本养老关系和个人账户档案;职工跨统筹地区调动时,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资金。

(3)“统账结合制度”实行的办法

针对每个人的时间状态的不同,“统账结合制度”实行区别对待的办法,也就是“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办法”。

新制度实施后参加工作的新职工——“新人”

其养老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个人账户养老金,资金个人缴纳的8%计入(最初办法是由企业缴纳本人工资的3%,个人缴纳8%计入),经过工作期间的积累和增值,退休后,每月按总积累额的120等分计发(按平均10年的退休余寿)。另一部分是基础养老金,由个人的缴费指数工资和上一年度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平均值为标准、缴费满一年发放1%(最初办法是相当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20%)资金来源于现收现付制,由企业按工资总额的5%缴纳。

新制度实施前已退休的人员——“老人”

实行老人老办法,继续发养老金,资金来源于现收现付制。

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的在职职工——“中人”

除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之外,另加一份根据工龄系数计算的过渡性养老金。新制度实施的时间界限是以1997年7月16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为标准。

按新制度规定,职工在退休时从社会统筹中得到的基础养老金相当于社会平均工资的20%,从个人账户中得到的个人养老金预期为工资额的40%左右。总的替代率(退休者养老金水平与其工资水平的比例)相当于60%左右,可以保障晚年基本生活需要。

考虑到现阶段中国退休人员迅速增加的情况,国家在进一步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适当缩小个人账户规模,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资金分别核算,分别管理。

3.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几大板块之间的关系。

答:(1)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内容

医疗卫生体制包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大板块,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就是对这三项的改革,即所称的“三医并改”。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给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要。为了实现总体目标,必须进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建立分担机制。同时,必须进行医疗机构改革,建立新的运行机制,降低成本,给患者提供及时、方便、放心、优质的医疗服务。为了实现这一总体目标,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也必须进行改革,要加大药品管理监督力度,严格规范购销行为,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药品。

概括来说,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分担机制,医疗机构和一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引入竞争机制,这三项改革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同步进行,才能有效地实现改革目标。

(2)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三大板块之间的关系

三改并举,医保改革是关键。医保改革,关键是要建立合理的医疗费用分担机制。医保改革要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取决于两个重要环节,即医疗机构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以及药品生产流通企业提供质优价廉的医药产品。

三医联动政策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医疗、医药和医保部门之间“结构”的治理,权力、责任和利益在医疗、医药、医保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分配和相互间的鈎嵌关系将最终决定结构治理的效果。

4.社区在社会保障管理中的作用。

答:社区服务是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社会基层组织载体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伸延及必要补充。社区社会保障,又称社区保障,是指在政府的授权和指导下,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居民的实际生活标准,以社区为依托,由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为满足社区成员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围绕各项社会福利对社区居民以及特殊居民而开展的社会保障活动,社区服务在社会保障管理中的具体作用如下:

(1)补充国家和单位福利的不足,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区服务充分体现出社会福利社会办的方针,具有投资少、覆盖面大、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优点,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保障完全由国家包办的体制。在我国,它是适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2)增进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促进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

社区卫生服务以家庭为单位,以需求为导向,以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为重点人群,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与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就近、方便、快捷、优质、价廉的综合性、连续性的卫生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掌握服务对象,从个人、家庭及人群的健康状况出发,制定相应的服务计划.把国家的医疗保障目标落到实处。在发生疾病流行等紧急事件时,社区医院可以起到第一线救急和预防作用。

(3)完善社会救助,扶贫解困,分担国家的负担,保证社会稳定。

社区服务推动了社区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借助社区便利构建了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四位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使社区特殊困难家庭基本无后顾之忧;培育了新的就业增长点,开展不同层次的职业培训.社区内再就业和新的就业岗位逐年增加。

5.当前我国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

答: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我国已构建了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对低收人住房困难家庭,主要通过建立廉租住房制度实施住房保障;对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低收人家庭,主要通过建立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实施住房保障;对既不符合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条件,又无力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的“夹心层”(如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等),通过公共租赁住房制度满足其住房需求;对于具有一定购买能力的中等收入家庭,通过限价商品房制度并辅之以住房公积金制度满足其住房需求。目前,我国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如下:

(1)住房公积金制度

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蓄,它是一种互助性、保障性的住房资金,能够有效支持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的解决。住房公积金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职工个人每月按规定从工资中扣除缴存的部分;二是职工所在单位每月按规定为职工个人缴存的部分。

(2)廉租住房制度

廉租住房制度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属同一层次,是住房保障体系中的最基本制度。廉租住房制度保障对象一般为最低收入家庭,各地在起步阶段,普遍将住房保障对象界定为城镇低保家庭。目前廉租住房制度主要采取以下四种实施方式:

实物配租

即政府为低收入户和住房困难户直接提供低租金的普通住房。

租金补贴

即政府向住房困难户和低收入者按规定的标准发放租金补贴,由受补贴者自己到市场上去租房。

租金减免

即对租住在现有公房内的“双困”家庭(低收入和住房困难户)实行租金减免。

房屋置换

即廉租住房管理部门用新建的廉租住房与符合条件的“双困户”住的旧公房进行置换,将新建的廉租住房配租给“双困户”,以改善他们的住房条件。

(3)经济适用房制度

经济适用房制度是在住房从实物分配向市场化的转变中,政府为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而建立的一种住房保障制度。经济适用住房是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目前经济适用住房制度的覆盖对象主要是具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低收人家庭。在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实施中,各地因地制宜,创造出了多种实施方案:

政府直接参与组织实施

在政府统筹规划下,由开发企业建设和销售

地方建设主管部门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资质好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承担经济适用住房的规划、建设和销售。

由企业和特定组织建设与销售

也就是将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引入企事业单位来集资建房、合作建房,以及进行城市的棚户区改造等,以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形式,解决住房问题。

(4)公共租赁住房制度

公共租赁住房制度是政府通过新建、改建、收购、在市场上长期租赁住房等方式归集房源,并限定套型面积和租金标准,专门用于解决既不具备租住廉租住房条件,又买不起产权式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的“夹心层”群体居住问题的一种过渡性住房制度。公共租赁住房是保障性住房的新模式,也是住房保障政策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的重要体现。公共租赁住房供应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有条件的地区将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但已享受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和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家庭,不得承租公共租赁住房。

(5)限价商品住房制度

限价商品住房制度是在政府提供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或货币补贴的前提下,为满足当地中低收人家庭住房需求而建立的一种住房保障制度。限价商品住房的供应对象一般不能享受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制度的保障待遇。限价商品住房又称为“两限两竞房”,所谓的“两限两竞”即“限套型、限房价,竞地价、竞房价”,政府实施土地供应时在限套型、限房价的基础上,采取竞地价、竞房价的办法,以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开发建设行为,以降低房价,推动解决中等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难。

6.近年来我国针对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有哪些新进展?

答:近年来我国针对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新进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养老保险方面

改革传统的现收现付制为部分基金积累制,建立新的资金运行方式。

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

扩大养老保险金的来源,实行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养老保险金费用的办法。

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的社会覆盖面,对农民、城镇居民实行养老保险制度。

建立养老基金增值的机制。

建立退休金与社会经济发展挂钩和退休人员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新机制。

由单位管理向社会化管理过渡。

(2)在失业保险方面

1999年1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这一条例标志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逐步走向完善。《失业保险条例》有以下几方面的突破和变化:

改称“待业保险”为“失业保险”,与国际接轨。

失业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城镇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全部被纳入失业保险范围。

职工享受失业保险,个人必须履行缴费的义务,失业保险基金由国家、企业事业单位、职工个人三方共同负担。

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条件改变,由原来的七种人扩大到凡非自愿失业、办理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的失业人员都可以申请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调整了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期限和计发办法。

对失业保险制度与社会救济制度的衔接作出规定,使社会保障进一步体系化。

对违反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的一系列行为,制定了惩罚条款。

失业保险基金开支中增加了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介绍补贴项目,发挥了促进就业的整体功能。

(3)在医疗保险方面

在公费医疗制度中开始实行个人适当负担部分医疗费的办法,以增强个人的费用意识。全国大多数省开始对公费医疗经费实行由定点医院管理,超支由医院、个人、用人单位按比例分担的管理办法,从供需双方人手加强管理。

针对企业自我保障、风险难以共济的问题,许多地方的劳保医疗在原有经费提取、管理、使用不变的基础上,实行了大病医疗费统筹和离退休职工医疗费统筹。企业按在职职工人数和退休职工人数分别向统筹部门缴纳一定数量的费用,形成统筹基金,专款专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家批准在深圳、海南进行社会保障综合改革试点,试行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4)在工伤保险方面

1989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工伤保险改革试点。试点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果:

扩大了保险覆盖面;

适当调整工伤保险待遇;

实行差别费率,建立工伤保险基金;

由政府组织工伤保险事业,逐步变“企业保险”为社会保险;

工伤保险与工伤预防相结合;

政府立法,依法行事。各试点地区政府都首先出台工伤保险法律规定。

(5)在生育保险方面

生育费用社会统筹;

生育费用夫妇双方单位分担;

生育负担税收调节。

在总结各地生育保险改革经验的基础上,1994年12月14日劳动部颁发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推行女职工生育费用社会统筹,并对生育保险的实施范围、基金征集原则及提取比例、统筹层次、基金列支渠道和待遇支付标准等提出原则性的意见。

(6)在住房保障方面

加快租金制度的改革;

取消福利分房,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大力发展和完善住房金融体制;

实行住房保障商品化和社会化。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过去10年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答:(1)过去10年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主要成就

我国农村的老年社会保障

a.农村老年社会救济

农村的老年人社会救济是由国家和集体组织实施的对特殊困难的“三无”老年人实行的社会救济制度,具体说就是五保制度。至2000年,全国有乡镇敬老院3.8万所,床位84.8万张,收养“五保”老人62万人。

b.农村养老保险

2009年9月起我国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它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力相适应;二是个人、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适应;三是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民普遍参保;四是先行试点,逐步推开。2012年底新农保参保人数达到4.6亿人。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民群众依靠集体力量,按照自愿和互济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医疗互助组织。它的基本特点是:农民个人和农村集体经济在一定范围内共同筹集合作医疗基金,对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患病时所需的医疗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2003年,国务院又转发了卫生部、财政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有关目标原则、组织管理、筹资标准、资金管理、医疗服务管理等基本政策。自此,我国的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国推进农村合作医疗的目标是,到2010年,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基本上已经实现。

农村的医疗救助

为了配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有效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于2003年11月发布了《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新型合作医疗是实行个人、集体、政府共同集资的制度。但是在我国农村的贫困地区,许多贫困户没有经济能力交费参加合作医疗,即使达到小康水平的农村以及富裕的农村地区,也仍有这样的贫困户存在。所以,在农村的医疗保障仅有合作医疗还不够,必须还要实施医疗救助。农村医疗救助的对象是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实行个人申请、村民代表会议评议,民政部门审核批准,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管理体制。医疗救助形式主要是对救助对象患大病给予一定的医疗费用补助,或资助其参加当地合作医疗。各地建立独立的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其资金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集。

住房和就业方面的社会保障

在住房和就业方面的社会保障,在农村地区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

(2)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不足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暴露出了以下问题:

a.农村低保制度缺乏法律支撑,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措施不健全。

b.保障对象界定没有可操作的指标,容易出现“优亲厚友”的问题,使保障对象的鉴定难以摆脱人际关系的影响。

c.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与城市低保制度的较大投入相比,农村低保制度建设中存在着政府严重缺位问题,中央财政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方面没有专项资金投入,各地实际采取的都是地方财政和乡镇集体共同负担的方法,缺乏明确而又稳定的资金筹集渠道,资金投入随意性较大,严重制约了当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不足

由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甚大,国家对城乡间医疗保障制度的安排也不合理,造成了我国农民普遍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暴露出以下弊端和问题:

a.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筹资渠道不畅

政策明确规定,举办合作医疗要在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坚持民办公助和自愿参加的原则,其资金筹集以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助,政府适当支持。

b.农村医疗保障资金不足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形成城乡差异大而且相互隔离的医疗保障制度,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强化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结构。

c.我国现行的农村医疗缺少法律保障

由于农村医保资金管理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导致资金发放层面过多,流失严重,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2.当前我国劳动力成本提高对社会保障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

答:劳动力成本是指企业或单位因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手段、雇佣社会劳动力而支付的费用以及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构成劳动力成本是劳动核算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劳动力成本是指企业或单位因雇佣社会劳动力而支付的费用。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1)当前我国劳动力成本提高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

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费用,对企业特别是困难企业、绝大多数私营企业来说,属于直接减少经营利润的劳动力成本要素,企业往往不愿意承担这些人力成本。给公务员和工人加薪,势必同时拉动社会保障待遇的抬升,有些企业肯定会把这看成是一种噩梦。

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利弊

其弊主要在于,这会使中国局部丧失制造业过分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削弱中国和其他国家在争取外商投资时的竞争优势,从而影响出口的增长;

而其利主要在于,它使得不合理的社会收入分配秩序得到调整,使社会公正得到维护,从而使建设和谐社会的治国思想得以具体体现。

从长远看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于中国企业管理的成熟也有帮助,将来要改变过分依靠廉价劳动力谋求竞争优势,是外贸加工企业乃至所有扎根和投资中国的企业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加快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和品牌建设是中国企业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必然选择,但是,作为企业,要完成由依靠生产加工赚取利润向依靠品牌创新扩张的大转变,离不开稳定的技术队伍,而公正合理的工资保障体系和健全的员工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体系则是稳定技术和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渠道。

(2)为避免劳动力成本提高对社会保障的不利影响采取的对策

降低企业为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目前,企业为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的总额约为为员工工资总额的30%(养老保险的20%,医疗保险6%,工伤保险1%,生育保险1%,失业保险2%,大致比例如此,各个地方存在差异)。这从全世界来看,中国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险缴费比例也是偏高的,这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沉重负担,也使得国外企业对于来中国开场招工造成了障碍。

鼓励员工参与个人储蓄计划及购买商业保险

劳动力成本上升,意味这员工具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为了保障其生活需要,员工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个人储蓄等方式化解年老、疾病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