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安排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包括两个方面: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
一是总体目标。本研究以农户分化为视角,研究土地征收的农户福利效应,探讨如何使被征地农户福利实现差异化、多元化与长期化。研究的总体目标立足于“现行征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二是具体目标。围绕研究的总体目标,结合本书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形成本书研究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构建测度农户福利水平的理论模型,即基于农户可行能力的概念框架,构建一个可以反映农户福利大小的评价模型。
(2)揭示土地征收对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机理,考察不同类型农户福利变化的差异规律,剖析土地征收与农户福利的内在关系。其中,土地征收包括三个构成要件,即征地范围、征地程序和征地补偿标准。
(3)考察不同征地补偿政策对农户福利变化影响的差异性,即通过分析研究区域不同类型农户的家庭收入水平与农户福利之间的内在关系,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构建差异化、多元化与长期化的被征地农户福利提升路径。
(二)研究问题
本书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有以下三个。
(1)构建基于农户分化的被征地农户福利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福利本身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难以用经典数学方法精确地进行界定,这就需要把定性问题引入定量分析。由于农户分化,所以更需要构建一个能反映不同类型农户福利大小的评价指标体系。本书根据农户家庭功能及其发展目标,构建不同类型农户可行能力的概念框架,给出农户功能性活动清单,从而建立适应不同类型农户福利的评价指标体系。
(2)揭示土地征收对不同类型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机理。由于纯农户、Ⅰ兼农户、Ⅱ兼农户和非农户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存在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会通过农户对土地基本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的效用差异反映出来,从而导致不同类型农户的功能性活动形成差异,最终反映出不同类型农户福利变化的差异。因此,本书将分析农户分化与土地征收对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以剖析农户分化、土地征收与农户福利之间的内在联系。
(3)挖掘征地补偿政策对不同类型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规律。由于不同类型农户对征地补偿政策的选择偏好存在差异,所以为了归纳征地补偿政策对不同类型农户福利变化影响差异的规律,本书将探讨农户福利提升差异化路径,并通过政策调控手段优化征地补偿政策设计,以提高被征地农户福利水平,实现征地补偿政策供给的“套餐化”。
二、研究内容与本书结构
(一)研究内容
本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土地征收对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机理:基于不同类型农户的考察
本部分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土地征收对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二是土地征收对不同类型农户福利变化影响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体现农地资源属性的一种经济权利,为农户福利的形成提供了制度基础。土地征收的实质是土地物权转移的过程。如果不考虑土地征收所具有的“强制性”,就相当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政府和农户之间进行的“交易”。交易结果将导致征地前后农户福利发生变化。这就需要结合我国征地制度基本框架,围绕土地征收的三个构成要件(征地范围、征地程序和征地补偿标准)展开分析,由此从理论上推导出土地征收对农户福利变化产生影响的研究假说,即土地征收福利效应。
另一方面,土地具有三种基本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由于农户分化,导致纯农户、Ⅰ兼农户、Ⅱ兼农户、非农户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存在差异,由此从理论上推导出农户分化导致土地征收福利效应形成差异的研究假说。
2.征地前后不同类型农户福利变化评价
本部分构建的是农户福利评价指标体系,即构建一个可以反映农户福利大小的评价模型。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农户可行能力的概念框架,形成农户福利构成详细清单。在此基础上,构建农户福利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初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是指农户福利,包括经济福利、社会福利和生态福利。二级指标包括构成农户福利的多种功能性活动,如经济状况、社会保障、居住条件、社区环境、社会机会、心理因素等。初级指标是对二级指标的定义与赋值,包括三类指标变量:一是连续型指标,如农户家庭的农业收入比重等;二是虚拟二分类指标,如农户是否参加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三是虚拟定性指标,如农户对居住舒适度的评价等。
其次,利用研究区域的调研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征地前后农户福利水平进行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评价征地前后农户福利变化;二是评价征地前后不同类型农户福利变化的差异。
再次,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包括评价结果总体分析与评价结果差异性分析。其中,评价结果总体分析包括样本农户福利总体评价、样本农户福利水平区间分布和评价指标隶属度变化;评价结果差异性分析包括不同类型农户福利变化差异比较、不同政策下农户福利变化差异比较、相同政策下不同类型农户福利变化差异比较。
3.被征地农户福利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本部分实证分析征地前后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因素,重点考察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征收对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二是土地征收对不同类型农户福利变化影响的差异。
首先,根据本书的研究假说选择回归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量选择,包括被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和其他控制变量。
其次,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其中,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总体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单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数据处理包括门槛值的估计、检验与解释。
再次,对回归结果进行讨论,包括总体分析和差异性分析。其中,总体分析包括核心解释变量对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和其他控制变量对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差异性分析是指纯农户和Ⅰ兼农户、Ⅱ兼农户、非农户的核心解释变量和其他控制变量对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
4.被征地农户福利提升差异化路径研究
本部分将结合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对不同类型农户福利提升路径进行差异化设计。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征地补偿政策,提升不同类型农户的福利水平,通过对研究区域典型案例,即被征地农户福利提升试点——南宁“那黄模式”的政策绩效进行剖析,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土地征收对农户福利产生影响;二是征地补偿方式的差异化有利于提高农户福利水平。
首先,简述案例“那黄模式”。
其次,分析试点的主要做法,包括:一是纯农户、Ⅰ兼农户、Ⅱ兼农户和非农户在征地过程中的“话语权”如何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得到实现;二是征地补偿标准如何通过差异化、多元化和长期化进行优化;三是对农户福利提升的路径进行比较,即将“那黄模式”与“政府模式”进行比较。
再次,对被征地农户福利提升试点政策取得的绩效进行经济学解释,为形成本书的研究结论、完善被征地农户福利提升路径、优化制度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证依据。
最后,进行探索性研究。探讨如何通过为不同类型农户提供“政策套餐”,化解“农户分化”与“政策同质化”的矛盾,以提高被征地农户的福利水平,提升征地补偿政策绩效。
(二)本书结构
根据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对本书结构安排的具体介绍如下。
第一章 绪论。本章开门见山地提出研究问题,介绍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本书结构安排,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首先,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分析:一是农户福利来源;二是农户福利测度;三是土地征收对农户福利的影响;四是被征地农户福利提升对策。其次,针对以上综述内容进行简要评论。最后,勾勒出本书的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首先,对论文涉及的关键性概念进行界定,主要包括农户分化、福利、农户福利、土地征收、异质性。其次,简要阐述本书涉及的理论,主要包括地租地价理论、土地产权理论、土地基本功能、福利经济学理论、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最后,基于农户分化、土地征收与农户福利的关系,从点到线、从线到面,逐步形成本书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四章 土地征收对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不同类型农户的考察。从农户分化出发,首先,分析土地功能变化对农户福利的影响。其次,分析土地征收对农户福利的影响,即土地征收效应。最后,分析农户分化对土地征收效应的影响。
第五章 征地前后不同类型农户福利变化评价研究。首先,根据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农户福利的概念框架。其次,分析土地产权与农户福利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农户福利评价模型。最后,对征地前后农户福利变化进行测度,并对农户福利变化差异性特征进行分析。
第六章 土地征收对不同类型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实证研究。首先,分析农户福利影响因素变量选择的思路。其次,介绍农户福利变化的特征变量,即土地征收特征、农户基本特征、农户分化特征。最后,构建回归模型,实证测度征地前后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因素。
第七章 被征地农户福利提升差异化路径研究:政策优化。本章是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解剖“麻雀”,即对研究区域的典型案例——南宁试点“那黄模式”进行剖析。具体内容安排如下:一是简述案例;二是分析农户福利提升试点的目标与路径;三是分析试点绩效,从经济学角度进行解释。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围绕研究目标与研究问题总结全文,形成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