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本书将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密切结合,采取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系统研究与个案研究、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本书研究过程中,涉及福利经济学、土地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运用。针对具体的研究问题,本书采取以下方法。
(一)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针对研究问题一“构建基于农户分化的被征地农户福利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福利本身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所以难以进行精确界定。与其他评价方法相比,美国数控专家Zadeh教授创立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不仅能把一些定性问题引入定量分析,较好地解决评价对象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而且更加有利于整合农户福利构成的多个维度与多个指标的评价信息。评价步骤:首先,进行模糊函数设定。其次,进行隶属函数设定。最后,在获得初级指标隶属度数值的基础上,将隶属度汇总为一个综合指标,即可计算出征地前后农户福利的模糊评价值。
(二)回归模型法(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针对研究问题二“揭示土地征收对不同类型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机理”与研究问题三“挖掘征地补偿政策对不同类型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规律”,需要建立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回归关系函数表达式,定量测度征地前后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因素。其中,被解释变量为“征地前后农户福利变化”,即“征地后农户福利水平—征地前农户福利水平”;核心解释变量为“土地征收特征变量与农户分化特征变量”。由于在研究问题一“构建基于农户分化的被征地农户福利评价指标体系”中,本研究以“农户家庭的收入比重”为依据对农户进行了分类,如何合理避免这种主观分类导致回归结果的偏误呢?这就需要在核心解释变量中设定一个门槛变量。本研究设定农户家庭的农业收入比重为门槛变量,借鉴Hansen提出的门槛回归模型(Threshold Regression Model),考察土地征收对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
针对研究问题三“挖掘征地补偿政策对不同类型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规律”,本书拟结合调研区域征地补偿安置的典型案例——南宁“那黄模式”,分析征地前后纯农户、Ⅰ兼农户、Ⅱ兼农户和非农户福利变化的特征。探讨如何通过政策调控手段,优化征地补偿政策设计,构建被征地农户福利提升差异化路径,提升农户福利水平。
二、技术路线
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形成本书的技术路线图,如图1-3所示。据此,将按照以下五个步骤展开研究。

图1-3 技术路线图
(一)制定研究方案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与学习其他资料,结合实地调研获得的数据,提出本书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制定本书的研究方案。
(二)获得研究数据
首先,结合现有研究成果与调研区域征地补偿安置基本情况,围绕研究方案,在对调研区域农户、开发商和政府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与访谈内容,包括农户问卷、村级问卷及与政府、开发商的访谈内容。其次,在调研区域进行问卷的预调研。根据实际了解的情况,对农户问卷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最后,展开大样本农户问卷调查,并对所获得的数据信息与案例资料进行数据录入和核查,以获得研究数据。
(三)构建理论分析框架
由于本书侧重考察土地征收特征和农户分化特征对农户福利的影响。在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的过程中,利用地租地价理论、土地产权理论、土地基本功能、福利经济学理论与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充分挖掘“农户分化—土地征收—农户福利”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理论分析框架。
(四)理论分析
一是土地征收对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机理;二是不同类型被征地农户福利变化差异的形成机理。在分析农户福利变化形成逻辑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导致农户福利变化的异质性因素。其次,分析土地征收对农户福利的影响,即土地征收福利效应。最后,分析农户分化对土地征收福利效应影响的差异。
(五)实证研究
一是对征地前后不同类型农户福利进行模糊评价;二是构建回归模型,实证测度土地征收对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三是实证分析“靶区”——南宁五象新区被征地农户福利变化特征,挖掘不同类型被征地农户福利提升典型案例,为地方政府通过政策调控手段优化政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