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的历史(十):东亚的开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白银之困

虽然广州和长崎对待外国人和外国文化的方式不同,但这两个地区的贸易所带来的白银大量外流,给中国和日本都造成了困扰。

中国的对外贸易靠出口茶叶和丝绸挣取白银,日本进口生丝需要支付白银。起初中国是贸易顺差,后来鸦片进口超过茶叶出口,从1826年起变成贸易逆差,白银开始外流。

日本自1641年(宽永十八年)锁国以后,对外贸易中使用白银支付,禁止使用金币。到了1664年(宽文四年),开始允许在对荷贸易中按照“1两金币相当于68匁(日本古代衡量单位,1匁=3.759克)白银”的兑换比例使用金币。四年后,白银支付被禁止,全部改由金币支付。因此造成金币大量流出。1685年(贞享二年)恢复“丝割符”制度后,日本限制了贸易额,规定一年间中国船只贸易额不超过白银6000贯(金10万两),荷兰船只不超过白银3000贯(金5万两)。

接着在1688年(元禄元年),日本规定每年入港的中国船只数量不超过70艘。但是1715年(正德五年),在由新井白石倡导的“正德新例”中又规定:中国船只不超过30艘,贸易额不超过白银6000贯;荷兰船只不超过2艘,贸易额不超过白银2400贯。1790年(宽政二年)进一步改为:中国船只10艘,白银24700贯;荷兰船只1艘,白银700贯。当然,这里的白银数额并不是指现银的输出额,大部分是依靠铜、俵物(指煎海鼠、干鲍、鱼翅三种海产品)等出口商品支付,现银的实际输出并不多。

大体上以元禄时期为分水岭,由于中国丝绸价格暴涨,日本对生丝的进口逐渐减少。但中国为了进口铜,多少不得不出口生丝。而另一方面,随着从中国进口生丝的减少,日本自身的生丝业发展起来。曾以生丝为主体的日本进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高级丝织品、制作染料的苏木、印染所需的明矾、漆等商品的进口量增加。日本的丝织品技术虽还比不上中国,但丝织品、棉织品、漆器等手工业的发展却是有目共睹的。

在因生丝和丝织品进口而苦于白银外流的日本,国内生丝和丝织品生产逐渐发展起来,这为以后日本的产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白银开始外流后,中国经济出现了很多问题。

在中国,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货币为铜钱,即开孔的钱币。但是,税金“地丁银”的额度是以白银规定的,所以需要将其换算成铜钱缴纳。在白银不断流入时期,1两白银可以兑换700至800文铜钱。白银开始外流后,1两白银可换1200至1600文铜钱。换取1两白银所需的铜钱越来越多。曾用800或者900文铜钱就可以缴纳1两地丁银的农民,现在却要花费1600文铜钱,这时就出现了交不起或者拖欠的人,影响了17、18世纪之交因平定白莲教之乱而耗资巨大的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此外,盐商需先用白银交纳盐税,买到盐后再以铜钱交易将其卖出。因铜钱贬值,经营变得不景气,盐税收入也产生不足。鸦片输入的增加成为影响清朝政府财政的一大问题。17世纪日本就已经出现的问题,在中国直到19世纪30年代才开始为当局者所重视。

外国人把广州城中外国人可活动的区域,即夷馆,称为“canton”。——译注

意思分别是:“你想要什么?”“嗯,给我来点食品。”“好久不见。”——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