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十春秋:新加坡潮人善堂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二

蔡志祥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

养生送死、济难施贫是宗教慈善组织的主要功业。对于客居异乡的人来说,宗教慈善组织尤其重要。如同乡、同宗、同业团体,宗教慈善组织通过神明信仰协助旅居异地的乡人融入新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其舒缓了异乡人对于死亡、魂魄归所的不安。宗教慈善组织通过周期性的救赎仪式,为亡者祓度;通过宗教的力量,令亡魂不致沦为无主游魂,骚扰生者的安宁。从另一角度来看,宗教慈善是一种社会文化资本。群体以宗教的力量、共同的信仰、集体的仪式行为,以具体的仪式实践慈善的道德伦理规范,同时建立信任体系和网络关系。因此,对宗教慈善组织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海外华人从移民、适应到落地生根的过程,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原乡与异乡的族群和文化的互动关系,以及原乡文化在异地的实践过程中如何传承、调整和变迁。宗教慈善组织研究也可以从本土慈善、本土化和国际化的角度考察,也就是说,从慈善事业的历史发展过程,考察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上,宗教慈善组织如何变动,如何发展成为无私的、无差别的社会公益团体,如何从原乡的宗教慈善组织发展成为独特的本土团体,同时通过信仰的实践和协作,建立跨国、跨地域的宗教和族群组织。这也是作者指出的本书的主旨为:(1)“论述新加坡潮人善堂如何从一个源自中国侨乡的传统宗教组织,蜕变转型,成为现代社会慈善与福利体系的重要一环”;(2)“分析潮人善堂的宗教仪式及其所体现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进而说明善堂如何有效地融合慈善活动与宗教仪式,在潮人社群中促进归属感与认同意识,加强社群的凝聚力”;(3)“探讨善堂如何在日常运作中通过以崇奉大峰祖师的信仰为核心,结合其他群体产生多层面的互动,建构起一个跨区域的信仰网络”。本书作者指出宗教慈善机构在不同的历史宏观环境中的不同功业、服务对象和伦理规范,在动态的历史观以外,明证宗教慈善的研究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海外潮州人建立的善堂,可以说是研究宗教慈善组织的典范。本书作者以细致的研究方法,爬梳政府档案和民间文献,同时辅以历史记忆和口述历史的方法,条理有序地阐述太平洋战争时期在新加坡成立的中华善堂蓝十救济总会及其下属十所团体会员善堂的历史发展过程。本书跳脱一般社团纪念刊的写作方式,以缜密的、史料交叉互证的方法,考据各善堂以及蓝十总会的历史,有力地论证了新加坡各个潮人善堂的历史渊源、组织和发展过程。本书显现出作者的历史考据功力,在善堂的宗教仪式如祖师寿诞、祭祖、扶乩和做功德等各部分,巧妙地以边缘的本地人(marginal native)的身份,深刻地描述仪式的内容、结构、过程和功能,是一部有分量的参与观察者的民族志。对于研究者来说,本书不仅可以与“施善教化”的历史研究和救世济民的当代社会学研究对话,更重要的是透过宗教慈善组织的个案,把本地史(新加坡)和侨乡联系起来,联结不同的人文社会学科领域,既有大历史宏观的论证,也有人类学微观的描述,充分展现了历史人类学研究的方法和视野,是一部精辟严谨的著作。

2017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