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缣帛
缣——细绢。《释名》:“缣:兼也。其丝细致,数兼于绢。”
帛——丝织品的总称,包括缟、素、绡、缯、缣等。
缣帛质地轻薄柔软,书写容易着色,可按文章长短任意裁剪,折叠自如,便于翻阅,易于携带收藏。帛书应用的历史很长,但易朽烂,难以长久保存。1973年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大批帛书,皆折叠成长方形,储藏于漆奁之中,共28种。按《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其中属方技类的有10种:《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却谷食气》《导引图》;医学简书4种,共14种出土医书,总计约24000余字。经释读加注后编成《马王堆汉墓帛书》(肆),由文物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线装加帙套)。这些书大多抄于战国末至秦代(字体为六国古文、秦篆),少数抄于西汉初(字体为隶书)。
1.《足臂十一脉灸经》 此书与《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同抄在一幅长帛上,共34行,在帛书上端空白处有“足”“臂”两个篇目。“足”部包括下肢六条经脉:足泰阳脉、足少阳脉、足阳明脉、足少阴脉、足泰阴脉、足泰(厥)阴脉。“臂”部包括上肢的五条脉:臂泰阴脉、臂少阴脉、臂泰阳脉、臂少阳脉、臂阳明脉。
特点:①与传世的《灵枢·经脉》记载的12经脉相比,缺臂(手)厥阴一脉。②11脉的循行方向全部都是向心的。③治疗全用灸法,且只提灸某某脉,无穴位名。④载78病,病候描述原始、简单。⑤诸脉均无理论和治则上的阐述。⑥足厥阴脉一节后有疾病生死预后的记述。
2.《阴阳十一脉灸经》 此书分甲、乙两本,甲本较完整,乙本残缺严重。甲本用小篆,乙本字体近隶。按先阳脉后阴脉的顺序,依次为足钜(太)阳脉、足少阳脉、足阳明脉、肩脉、耳脉、齿脉、足太阴脉、足厥阴脉、足少阴脉、臂钜阴脉、臂少阴脉共11条。同样缺臂厥阴一脉。
特点:①脉的总数为11条,亦缺臂厥阴一脉。但手三阳脉的名称分别为“肩脉”“耳脉”“齿脉”,似为遗存的原始名称。②排列以阴阳为序,阳脉在前,阴脉在后。与《足臂十一脉灸经》以足、臂分前后不同。③将“温”字改作“脈”字。④脉的循行方向出现2条远心性循行:肩脉、大(太)阴脉。⑤所主病证从《足臂十一脉灸经》的78病增至147病,几乎增加一倍。⑥出现“是动病”“所产(生)病”的名称。⑦足少阴脉一节后附调摄法。
《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两种古脉灸经,列举了人体11条经脉的循行走向、所主疾病与灸治方法,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有关人体经脉理论和灸治方法的文献。将这两种出土文献与传世的《灵枢·经脉》作对照分析,不难发现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相似、相同之处,这证明它们之间具有密切传承关系。
3.《五十二病方》 此书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此帛书原无标题,因卷首列有52种病症目录,故整理者仿《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经方》之书名,命名为《五十二病方》。全书记载52类(今实存45类)疾病,具体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103种。现存医方283首(估计原数在300首以上),用药达247种。此书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西汉以前的临床医学及方药学的发展水平。书中外科(含伤科、皮肤科)疾病及方治所占比例较大,其成就也比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