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传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杀胡令

第6章 杀胡令

这时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突然现身,改变了这个势头。他从羯人手中夺取了政权,并推行“杀胡令”,驱逐、杀死数百万胡人,几乎以一己之力屡次打败强敌,客观上保全了北方华夏民族的生存。

他就是冉闵,一部分人眼中的“民族英雄”,另一部分人眼中的“独夫民贼”和“杀神”。

冉闵是内黄人,汉族,小字棘奴。他的父亲冉良参加“乞活军”与胡人作战,虽然战败被俘,但因表现英勇,被石虎收为养子,改名石瞻,年仅12岁的冉闵也跟随父亲改名石闵。

“乞活军”是当时半官方组织的汉族难民集团。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支为了生存而战斗的流民武装,因为生计无着,被迫逃难求食。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北方百姓恶劣的生存状况。

石闵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深得石虎赏识,像亲孙子一样抚养他。石闵第一次显露才能是因为一场大败仗,各路友军都被打得溃散逃亡,唯独石闵带领的部队毫发无损,连瓶瓶罐罐都带回家来,让人刮目相看。

以后的岁月里,石闵带兵东征西讨,一年到头没几天歇息,为后赵倾情奉献着青春年华。他曾带人将北伐的东晋军队胖揍一顿,并斩杀晋将蔡怀;接着马不停蹄,又跑到洛阳讨伐叛乱的梁犊军队,因此被封为征虏将军。

石虎死后,幼子石世即位。石闵帮助石虎的另一个儿子石遵夺取皇位,被封为武兴公、都督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兴头上的石闵又主动请缨,带兵收拾了对石遵构成威胁的沛王石冲,将他手下3万多人一并活埋。

可是“大舌头”石遵顺嘴滑出的一句玩笑话断送了自己的性命,也改变了石闵的人生轨迹。

原来夺位之前,成败未卜的石遵拍着石闵的肩膀说:小子,好好干,事成后我让你做太子!

不把自个当外人的石闵真的信了这句话,所以把脏活累活都揽到身上。可事成之后,他发现石遵将说好的太子之位给了别人。

所以说封官许愿这种事,说的人要慎重,谁轻率谁倒霉;听的人别在意,谁认真谁失望。备感失落的石闵仗着自己功劳大,想控制朝局,从此与石遵渐行渐远,矛盾日深。

关系弄僵了,总拖着也不是个办法。石遵便召开由“亲本家”义阳王石鉴、乐平王石苞、汝阳王石琨等人参加的家庭会议,提出要清除这个嚣张的外来户,众兄弟一致同意。但郑太后(石虎的皇后)说:棘奴功劳辣么大,有点小错可以改嘛,干吗非得动刀动枪呢?

虽说妇道人家心肠软,但石遵此时已将冉闵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不除不快。此时另有打算的石鉴散会后顾不上回家,直接跑到石闵那里通风报信,把会议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和盘托出。

石闵火冒三丈,心想你不仁我不义!于是密谋废遵,另立石鉴为皇帝,接着派心腹苏亥、周成去捉拿石遵。当时石遵正在如意观和妃嫔下棋,毫无防备,随即被抓住并杀死,一直护着石闵的郑太后也被杀死。石遵死前问左右道:是谁要造反?士兵回答道:义阳王石鉴!石遵一听呵呵大笑道:我都让人黑了,石鉴这个傻蛋能当几天?

石鉴称帝后,废掉石遵的皇帝名号,因其生前为彭城王,故史学界仍以彭城王称之。从五月称帝,到十一月被杀,石遵“凡在位一百八十三日”。如果当初石遵不对石闵许下诺言,单凭那九万之众的气势,攻下“宿卫空虚”的邺城也非难事。拍着胸脯许下诺言,既不兑现,又不安抚,还动了杀机,石遵被杀可以说是咎由自取。

心机婊石鉴如愿上位,其实他并不傻,只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他一方面封石闵为武德王、大将军,另一方面又鼓动羯族将领攻击石闵。但前后几次都没成功,羯人反而让石闵杀了不少。

有次石鉴让龙骧将军孙伏都率领三千羯族士兵埋伏在宫门附近,准备袭杀石闵。石鉴兴高采烈地为孙伏都加油打气:朕就在高台上瞅着,你努力去做,别愁没回报!

可是石闵太生猛,三千伏兵愣是没吃掉他的几百护卫,闻讯赶来的李农又带领数千士兵攻击皇宫。石鉴见势头不对立马转向,他命人给石闵、李农打开宫门,并传旨将孙伏都斩杀,试图舍车保帅。

有了皇命,石闵杀得更加起劲,干掉孙伏都后,他在城内大开杀戒,“自凤阳门至琨华门,横尸相枕,流血成渠”。

因为伏击他的都是羯族士兵,石闵便下达了著名的“杀胡令”:“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门。”

命令下达仅一天功夫,邺都凤阳门外广场上就堆满了数万颗胡人头颅。

一不做二不休,石闵亲自带领手下士兵在邺都周围清剿胡人,“无论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馀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有些汉人因为鼻子高或者胡须茂密也被当作胡人杀死,一时间数百万胡人纷纷向原来的居住地逃奔,他们之间又互相攻击掠夺,死者遍野,能够回到家乡的不过十分之二三。

控制了局面的石闵开始实施“去胡化”措施。他先将空壳皇帝石鉴囚禁于宫内的一座高台上,吃喝拉撒都靠空运;然后假托谶文中有“继赵李”的字样,于公元350年改国号为卫,让老石家全部改姓为李。

这个举措让后赵国的胡人高层愤怒异常,现在国号改了,姓也改了,将来小命能不能保住都很难说。于是王公大臣们纷纷选择出逃。

这时困在宫中的石鉴企图招外镇兵马袭取邺都,石闵知道后当即杀了他,后来干脆将石虎留在邺都的38个孙子来了个“东北乱炖”,尽灭石氏。

跟石氏结清了旧帐,皇帝位子还空着,石闵故意矫情,先是让李农当皇帝,李农自然不敢当,然后石闵跟大伙商量,说把司马氏请回洛阳来当皇帝。

尚书胡睦赶紧说:现在天下大乱,司马家哪能撑得住场子?这事还得您来!

于是石闵“无奈”地即了皇帝位,姓名改回冉闵,国号也改成大魏。但大魏的政令只在邺城附近顶用,后赵的其它军镇都不搭理他。

这时候冉闵又在内部大开杀戒,李农等一大批心腹干将都成为他的刀下之鬼。在冉闵崛起的整个过程中,李农一直充当着“亲密战友”和“导师”的双重角色,双方为何反目,史料上没有任何记载。但无论什么原因,这一内耗给冉闵造成的心理打击是相当沉重的。

由于石勒、石虎叔侄在胡人中间有较高的威望,冉闵屠杀石氏子孙的行为激起了他们的强烈愤慨,在与冉魏作战时态度相当坚决。如羌酋姚弋仲让他儿子姚襄出征,临行前告诫他一定要将冉闵活捉枭首。那一仗姚襄虽然获胜,但因为没能实现他爹的愿望,回来后仍然被狠狠抽了一百皮鞭。

虽然败给姚襄一阵,但冉闵的军事才能无可指摘。他的兵力常常处于绝对劣势,而且以步兵为主体,但仍能屡败强敌。

冉闵缺乏治国的理念和能力,对待降胡的政策也忽冷忽热。最初是捉到胡人一律斩杀或活埋,后来又想取得胡人的支持和谅解,对降胡配发武器,并且给自己的儿子冉胤封了个匈奴的官名——大单于。有人劝他小心防范胡人,他竟然当众将劝谏者杀掉。

由于“杀胡令”造成的仇恨已深,这些补救措施非但没有缓解汉胡之间的矛盾,反而造成了严重的隐患,也让身边的人心涣散。比如冉闵败给姚襄的那次战斗,部下胡人突然反水,捉住冉胤献给敌方,让冉闵遭受沉重一击。人家是坑爹,冉闵是坑娃。

对于强敌环伺的局面,冉闵感到后背阵阵发凉。他决定引入外援,于是派使者跑到长江边上向东晋小朝廷喊话:我现在要清理胡人了,你们一起来为祖宗报仇啊!

回答他的除了沉默,还有江水东去的滔滔声响。

公元352年,冉闵率领步兵为主的1万军队,对阵前燕鲜卑家族中的能人慕容恪。慕容恪文武兼备,几乎没打过败仗,有人甚至评价他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第一名将。

在这场魏昌之战中,燕兵十战十败,几乎丧失了斗志。眼看快hold不住了,慕容恪激励士卒说:冉闵不过是匹夫之勇。只要将他们引到平地,发挥我军的骑兵优势,一定能打败他!

慕容恪精选五千骑兵,用铁索相互连接,摆成方阵向前推进。冉闵纵马出击,再次施展“双手搏击之术”,亲手杀死三百多名燕兵。燕军左右两翼包抄,将他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但冉闵竟然独自冲破包围圈,“溃围东走二十余里”。可能气数已尽,冉闵座下的“朱龙”马突然暴毙,因而被追击的燕军俘获。

前燕皇帝慕容俊责骂冉闵道:你不过是石氏的奴仆,怎敢称帝?冉闵当即回骂道:天下乱成这样,像你这样狼心狗肺的夷狄都能称帝,老子是中土英雄,咋就不中?

这年五月初三日,冉闵在龙城遏径山被杀。在他死后,此山方圆七里草木枯萎,连续七个月大旱,并出现蝗灾。慕容俊认为这是冉闵的灵魂在捣乱,于是派人跑到山上去祭祀他,并且为他上尊号为“武悼天王”。说来也怪,当天就下了齐膝大雪。

后世对冉闵的评价反差很大。有人认为他煽动仇恨,是个杀人狂;有人将他树为民族英雄,甚至说他挽救了民族生存,功绩被严重低估。

在诸多评论中,范文澜先生的评价很中肯,他说:“冉闵逞勇残杀,立国三年,死人无数,失败是必然的。但是他的野蛮行动反映着汉族对外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的被杀,获得了汉族人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