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章 刘裕称帝
第7章 刘裕称帝
南北朝纷纷扰扰一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期。该时期上承东晋,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南朝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几个王朝兴衰更替,涌现出了多个极具代表性的帝王。他们或气吞万里,或运筹帷幄,或残暴不仁,或昏庸无能,不过无论他们生前多么风光,最后都化为了尘土。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卖草鞋出身的刘姓皇帝,一位是刘备,另一位叫刘裕。
汉朝太上皇刘太公生四子:长子刘伯、次子刘仲、三子刘邦、四子楚元王刘交,前三子都是太上皇后王含始所生,第四子刘交为太上皇后李氏所生。
刘裕是刘交的后人,自幼家境贫寒,母亲生下他不久就去世了,父亲刘翘甚至想把他扔了,幸好邻居伸出援手才活了下来。
刘裕的小名叫“寄奴”,一听就知道过的是苦日子,他沦落到卖草鞋为生的地步,还迷上一种叫“樗蒲”的赌博,跟一名东晋官员赌钱,欠了人家一笔赌债,却无力偿还,被人用绳子绑在马桩上。
当时只有琅玡王氏的王谧对刘裕另眼相待。王谧看到刘裕受辱,请债主把他给放了,还替他还上赌债。王谧慧眼识人,对当时名声不扬的刘裕说:“卿当为一代英雄。”
刘裕因为家境贫寒,读的书并不多,也没有名师指点,但是他天赋秉异无师自通,生来就是一个战神,自从他当兵以后就展现了这个天赋,征战沙场所向披靡。
刘裕初为北府旧将孙无终的司马,事迹不显。安帝隆安三年(399)十一月,孙恩从会稽起兵反晋,东南八郡纷起响应,朝野震惊。 晋廷派谢琰、刘牢之前往镇压。因为孙无终的荐举,刘裕转入刘牢之的麾下,当了一名参军。在转战三吴的几年中,刘裕屡充先锋,每战挫敌,其军事干略得到初步显露。他不仅作战勇猛,披坚执锐,冲锋陷阵,且指挥有方,富有智谋,善于以少胜多。当时诸将纵兵暴掠,涂炭百姓,独刘裕治军整肃,法纪严明。因讨乱有功,刘裕被封为建武将军,领下邳太守。他率水军继续追讨孙恩,迫使其投海而死。
孙恩起兵,消耗了晋廷兵力,造成京防空虚,这给盘踞荆州、虎视三吴、伺机而动的桓玄以可乘之机。元兴元年(402),桓玄举兵东下,攻入建康,杀司马元显,收夺刘牢之兵权,以其堂兄桓修代之。刘牢之惧祸而逃,后来自缢身亡。刘裕审时度势,暂投桓玄韬晦。由于刘裕屡建军功,于北府旧部中颇有声望,桓玄不敢小视。次年十二月,桓玄篡位,对刘裕款待备至,恩宠有加。
桓玄的妻子刘氏颇能识人。她多次对其丈夫说:“刘裕行止有龙势虎志,看问题不同凡响,不会久居人下,宜尽早除之。”桓玄却说:“我欲荡平中原,非此人不行,等关陇平定,再作计议。”桓玄盘算刘裕之际,刘裕也在暗中图谋桓玄。他约何无忌、刘毅等人于广陵、历阳、京囗、建康四处举事,克期齐发。
元兴三年(404)二月,刘裕以打猎为名,聚集百余人首先在京囗发难,杀死桓修。刘毅也于广陵得手,诛桓修之弟桓弘。接着众人推刘裕为盟主,传檄四方,各地纷起响应。桓玄见势不妙,挟持晋安帝逃逸江陵。三月刘裕率兵进入建康,指挥各路人马乘胜西进。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桓玄被逼逃往西川,为益州都护冯迁所杀。
次年三月,刘裕迎接安帝复位。为奖励刘裕再造晋室之功,安帝进刘裕为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掌握朝政。
平定孙恩和恒玄的战乱后,刘裕后来又消灭了卢循、刘毅、司马休等割据势力,又灭了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大破北魏,收附北部大部分土地。其发明的“却月阵”,水军陆军协同作战,以三千兵力克魏军三万骑兵,以少胜多,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刘裕杀了很多的皇帝,被后人称为杀皇帝专业户,他杀的皇帝多达六个,分别是桓楚的桓玄、西蜀的谯纵、南燕的慕容超、后秦的姚泓、东晋皇帝司马德宗、司马德文。
司马德宗是中国有名的白痴皇帝,据说小时候就天资愚钝,到了说话的年纪不能说话,更别提生活自理,甚至不知道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作为一个皇帝,掌握着整个国家的发展趋势,治国才是根本目的,可这位皇帝在外不能统领武将,在内不能说服文武百官,说他是傀儡一点也不为过,
这位皇帝还有一个生理缺陷,就是不能够生育,这样的皇帝当政,国家灭亡只是迟早的事。
刘裕收复淮北后声名鹊起,成了朝中大臣,被封为丞相。这时的刘裕还没有展露帝王之心,一心辅佐晋安帝。
后来他派人勒死晋安帝,拥护晋安帝的弟弟为帝,这个举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当时刘裕已经执掌了朝政,想夺位易如反掌,不过刘裕在等待时机。
刘裕之后又屡建奇功,被封为宋王,享受"九锡"之礼。刘裕这时候才展露出真正的帝王之心,他派人让晋恭帝写下禅位的诏书,让自己做皇帝。
刘裕效仿先帝的做法,没有杀死晋恭帝,还给他封了一个零陵王的称号,好吃好喝地供着。
不过刘裕却派人监视司马德文的一举一动,不给他们谋反的机会。他命令司马德文不能有后,可司马德文却私自生下一个孩子。刘裕知道后立即下令处死司马德文,并且要求诛杀司马氏全族。
刘裕早年家境贫寒,30多岁才参军,等到事业稳定下来,他开始研究"房中之术",接连生下7个儿子。刘裕中年得子,儿子从小就是纨绔子弟,也没有机会上阵杀敌,学点父亲的文韬武略。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寥寥几笔描绘了刘裕波澜壮阔的一生: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公元422年,刘裕病逝。
刘裕去世后,原本由17岁的太子刘义符继承皇位,但不久后,几名顾命大臣将其废掉。
据史书记载,被废的刘义符是个奇葩,老大个人了还童心未泯,整天不务正业,这才引起朝臣不满。
刘义符被废黜后囚禁在吴郡金昌亭,檀道济进入朝堂守卫。景平二年六月二十四日,徐羡之等人派中书舍人邢安泰前去刺杀刘义符。刘义符奋力反抗,成功突围。在逃亡中受伤倒地,被刑安泰追上并杀死。刘义符年仅19岁。
刘义符死后,傅亮等人率百官前往江陵,奉迎宜都王刘义隆回京登基,即宋文帝。
与哥哥相比,刘义隆倒是个聪明仁厚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屡屡下诏减免赋税,大力劝课农桑,开创了“元嘉之治”,这是南北朝时期少有的治世。
但是,取得一系列政绩后,宋文帝在军事上犯糊涂了,他低估北魏的军事实力,贸然发动北伐,不仅没有建立封狼居胥的赫赫战功,还使北魏大军饮马长江,险些攻到建康。
公元453年前后,刘义隆欲行废立之事,惹恼了太子刘劭。刘劭发动宫廷政变,率东宫卫军闯宫弑父,并派人给刘骏等兄弟送信,要他们拥护自己。
刘骏只是刘义隆的一个普通皇子,十岁不到就被宋文帝丢到地方出镇,负责抵御北魏军队南下侵扰。成家生子后,刘骏让王宪嫄、刘子业母子住在京师建康,自己则带着大军出镇各地。
为了逼迫兄弟们就范,刘劭将刘子业以及其他宗室藩王的家眷一同关在侍门下省,只要有兄弟敢反对他,他就将这些侄子辈全部杀掉。
当时刘骏担任南中郎将,率领沈庆之等名将在南方围剿叛乱。听闻政变消息,他一面派人奉表入朝,以示归顺刘劭;另一面则命沈庆之等各路将领收缩部队,准备讨伐刘劭。
此时江夏王刘义恭逃出建康投奔刘骏。刘劭将刘义恭的12个儿子通通杀害,同时命人隔一段时间就到侍门下省提人,他要将这些侄子们一个个杀掉。这时刘劭身边的尚书令何尚之谏称,“凡举大事者,不顾家口。”像刘骏、刘义宣、刘诞这些公然打着旗号讨伐您的人,根本就不会在乎家人死活。您杀了他们的亲属,不仅起不了威慑作用,反而会留下擅杀的罪名,让刘骏他们师出有名。
正因为如此,刘子业最后躲过了刘劭的屠刀。但刘劭的残酷杀戮却给刘子业留下了不可抹除的心理阴影,这对他称帝后的心理变态造成了间接的影响。
刘骏成功推翻其兄成为皇帝后,其暴戾的一面又给刘子业留下了更深的阴影。
当时南朝的百姓用一首歌谣来讽刺刘宋父子相残、兄弟阋墙的惨剧:“遥望建康城,
江水逆流萦。
前见子杀父,
后见弟杀兄。”
史料记载,孝武帝刘骏登基后,为人严暴。平日里将群臣当作奴隶,即便是江夏王刘义恭、亲信柳元景、颜师伯等重臣,只要对他稍有忤逆,也会遭到当廷杖打。
作为皇位接班人,刘骏对刘子业的管教更是严苛。
有一次西巡归来,刘子业像往常一样拿着自己的监国作业请父亲批改。刘骏看到儿子的烂字后火冒三丈,指着刘子业的鼻子痛骂。刘骏不听儿子辩解,要他跪在自己面前承认罪过,这给刘子业的心灵造成了更大的伤害。
然而刘骏并不关心这一切,他看到的是另一个威胁自己帝位的问题——东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