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安全感向政府信任的转化机制分析:基于社区居民的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意义

基于对公众安全感与政府信任关联关系现有研究的归纳与总结,本研究探索建构了测度公众安全感和评价政府信任的系统化指标体系,进而就两者之间的结构性关联关系进行了验证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确认了公众安全感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路径。研究结果拓展并深化了对该问题的理性认知,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理论意义

第一,本研究探索制定了系统测量公众安全感的指标体系,整理了把握中国政府信任的整体性分析框架,更为系统、直观地呈现了公众安全感和政府信任的意涵所指和现实发展。现代化进程中,社会风险的系统化使得安全的重要性日渐凸显,社会风险性提高同时意味着治理风险增加和安全需求增长[140],安全感日益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及其交叉学科的热点研究问题。将公众安全感纳入政治学研究视野,进而建构系统性测量方案,是适应和应对现代社会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增长这一发展现实的客观必然。本研究通过经验归纳和统计校验,为新时代公众安全感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测评方案。同时,既有研究并未就如何定义及测度政府信任形成统一定论,本研究尝试以对象、品质、结构三重维度整体把握中国政府信任的具体所指,更加全面地呈现了政府信任的内涵面向,增加了政府信任分析的系统性和深刻性。

第二,本研究提出并确认了公众安全感与政府信任的结构性关联关系。在物质生活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安全感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核心构成和主要面向。提高维护和塑造安全的能力与水平,使人民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是政府治理的重要目标构成。安全感和政府信任是政府—公民关系的重要影响变量,并且,公众安全感和政府信任都是具有多重面向且意涵丰富的结构性概念,建立理解两者关联关系的系统性分析框架,确认其关联关系的现实表征,是深入理解两者关联关系的题中之义。本研究通过OLS和分位数回归的双重检验,初步确认了公众安全感及其各构成维度与政府信任各面向的相关关系。

第三,本研究致力于揭示公众安全感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效应。本研究将公众安全感作为理解政治现象和解释政治行为的分析维度,建构了公众安全感影响政府信任的逻辑框架。我们预期公众安全感是中国公众政府信任的重要来源,进而以数理实证分析检测和验证其真实性与稳定性。研究结果确认了公众安全感在提升政府信任中的功能价值,为社会心理稳定与政治社会秩序的内在统一性提供了经验证据支持。这就进一步拓展了文化价值观的分析维度,提升了政府信任前因变量研究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并提供了理解中国政府信任生成和发展的新路径。

第四,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公众安全感影响政府信任的过程机制和发展机理。尽管既有研究通常将公众安全感与政府信任近似为线性相关关系,但是生活经验表明,公众安全感与政府信任之间还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有鉴于此,本研究在逻辑演绎推理的基础上,对生活幸福感、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联结功能和政治效能感、社会公平感的调节效应进行检测和验证。研究结果确认了两者间的非线性相关关系,深化了对公众安全感影响政府信任过程机制的理解和把握。

第五,本研究比较系统地呈现了公众安全感向政府信任转化的发生过程。安全感和政府信任的内在联动机制,是深刻理解社会治理和政治稳定辩证关系的枢纽。本研究在确认两者相关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了因果效应的存在,其后,通过中介和调节效应分析揭示了其过程机制。在政治心理视角下,为理解新时代政府—公众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更为系统的分析框架,增加了对公共安全与政府治理辩证统一关系的理性认知。

二 现实意义

第一,通过更具系统性、可靠性的评估方案和科学抽样方法,获取公众安全感的一手数据资料,真实反映受访群体的安全感状况,为准确了解当前公众安全感的结构分布特征提供了现实依据。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各个阶段的不同时期,公众安全感的内涵和外延都处于发展变动中;这就使得,不评估、不测量公众安全,便无从知晓安全建设和公众安全感的真实发展状况,也无从把握公众安全感的结构特征和新增长点。问卷调查是了解公众安全感最为直观、简洁、高效的途径,本研究综合学术界、实务界的专家建议和专业意见制定量表,为直观呈现公众安全感整体概貌和具体情况提供了契机,为全领域、全方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加大力度改善薄弱领域、关键环节的安全感提供了参照。

第二,为整体把握和具体提升政府信任提供了方向性参照。本研究认为,政府信任是包括政府机构、公职人员、政府动机、政府能力、中央—地方政府信任结构分布、政府信任层次分化和级别分化的系统性概念,具体包括对象、品质和结构三重面向。本研究强调不仅要着力提升地方政府的对象、品质信任,也要进一步优化政府信任结构,增强政府信任分布的层级均衡性。这就为有针对性且有效地改善政府信任提供了更为清晰的发展方向。

第三,为总体安全能力是安全的物质性力量、主体安全感知及两者关系功能函数的经验归纳提供了证据支持。鉴于公众安全感在增进政府对象、品质信任和优化政府信任结构中的积极影响,公共安全治理和安全建设不仅要重视安全的物质性力量,也要重视发挥人的因素的功能,着意促进安全物质性力量和主体感知的均衡发展、良性互动。既要稳步增加对安全物质性力量和安全文化建设的资源供给,也要系统增进公众的安全意识、安全认知、安全能力和安全信心,夯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心理基石。

第四,为有效提升政府信任提供了可行对策和行动方案。人民的信心是政府公共治理不可或缺的基础,没有人民的信心支撑,任何政府均无法长治久安。[141]中国政府信任在保持高水平稳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巩固政府信任、优化政府信任结构的建设目标。公众安全感对政府信任影响效应的确认,为切实有效增强政府对象、品质信任,增强政府信任结构的均衡性、化解政府信任危机,从而系统巩固和改善政府信任提供了新的切入视角和行动指南。

第五,为把脉新时代政府—公民关系的发展、推动政府公共关系建设提供了实践启迪。现代国家不仅拥有强大的经济规制、政治整合和社会汲取能力,而且依赖健全和完善权利体系实现国家同社会基于权利纽带的良性互动。[142]本研究对公众安全感向政府信任转化机制的分析,为优化政府—公民关系,实现政府作用更好发挥、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的改革目标提供了实践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