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供应链的产生和发展
研究表明,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产品经过加工后,通过仓库配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平均时间是25~30天,有时候甚至更长。从订货到发货的过程通常包括:通过电话、传真、电子数据交换(EDI)或者公共邮件下达和传送订单;使用手工操作或计算机系统,运用信用授权和将订单分配给仓库的方法进行订单处理;最后,将产品送到客户手中。然而,一旦出现如缺货、订单丢失、订单出错或发货地址不正确等问题时,所需的总时间将变得更长。在实际运作中,这些情况屡见不鲜。
为了解决从订货到发货时间过长的问题,并且为了预防突发事件,企业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增加库存。例如,供应链上的多家企业通常会重复持有同一种商品的库存。但由于产品的差别较大,仍然经常会出现缺货或延迟交货的现象。
那些在20世纪被广为使用的商业惯例和用于实现配送的分销渠道,都是从工业革命多年的经验积累中演变而来的。这些长期保留下来的商业惯例在现阶段仍然存在,并且没有发生多大改变,这是因为没有更好、更明确的法则去取代它们。消费者的数量不断增多,同时,他们对多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事实上,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消费者不再被动地接受产品,相反,他们积极地参与到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和配送交付过程之中。现在的消费者更希望从大量的商品和资源中挑选出满足自己独特需求的那些产品。随着运输能力的不断增加,运输过程的经济性和可靠性也有了显著提高。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信息化时代,商业之间彼此互通的本质使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应运而生(即供应链管理)。管理者不断改善并整合传统的营销、生产制造、采购及物流惯例。企业采取了供应链管理这种新型的合作关系之后,能够根据准确的需求生产出产品,并快速配送到全球各地的消费者手中。物流系统可以确保实现产品的准时配送,消费者订购产品和产品分类配送能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实现。在以往的服务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变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增加的管理承诺,比如零缺陷或者通常所说的六西格玛。完美订货,即按照所需的产品种类和质量要求,准时无误地将产品配送到指定地点并保证发货单正确、产品没有损坏。这种情况在过去是非常少见的,而现在已经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或许这源于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现在使用远低于过去一般情况下的总成本和资金,就能够实现上述这种高水平的服务。然而归根结底,所有这些商业结构和战略上的根本性改变,都来源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供应链可以根据客户-供应商关系的特征粗略地分为4类:
(1)集中供应链。一般在汽车工业的供应业务中常见:
●很少的几个用户,但许多供应商供货。
●对需求提出许多要求的客户。
●应用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或要求能达到JIT(及时系统)的及时递送供货。
(2)批量制造链。一般包括:
●许多客户和许多供应商。
●关系相当复杂的网络:一个企业在业务中总要与另一个企业接触,在不同的场合它们可能互为客户或供应商,互为竞争者或结盟者。
(3)零售和配送链。一般包括:
●许多客户,但相对较少的供应商。
●用户化的方式,例如供应商管理库存方式,实际上这既是供应商又是提供方便服务的交易。
(4)服务链。这是医院、图书馆和银行这样的组织机构要实现的服务,它们是要把服务、书本、信息和财务等由服务链递送出去。还有餐厅以及提供娱乐和食品的电影院也是这方面的例子。服务链基本上与制造链没有什么差别,因为每种服务都涉及人、某个实体上的东西(一项资产组成某个东西的部分)、某个行动和时间元素。
也可以以其他的特征来分类,如虚拟性、地域范围、服务内容、复杂性、产品种类、目标用途和价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