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训、自知力与自我救赎:面对精神疾病与犯罪的哲学思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规训、反思与自我救赎——两次监狱实习报告

钮则圳

2014年5月26日及2014年6月5日,我系选修福柯研究课程的20多位同学和一部分法学院的同学在杨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前往了女子监狱及男子监狱进行见习。见习内容以了解两所监狱的情况、与服刑人员进行交流及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为主。见习形式有三个部分,其一为学生参观;其二为中大学子与服刑人员交流,为他们解决法律或者心理方面的疑难与困惑;其三为中大学子与监狱工作人员的座谈。笔者作为两次见习的全程参与者,不仅对两所监狱的大致情况、里面服刑人员的生存状态有了大致的理解,更对本学期课程上所阅读的福柯所著的《规训与惩罚》一书中的重要章节有了更深的体悟,与服刑人员及监狱工作人员的交流也引起了笔者更多的感悟与哲学省思。因此,本报告将分为如下几个部分来记录笔者在这两次见习过程中的收获,它们分别为:女子监狱与男子监狱的全程见习细节记录,以及笔者在见习后从规训、反思与自我救赎等方面的些许思考。

一、女子监狱“之旅”

5月26日下午,我们前往女子监狱参观学习。与本月初前往脑科医院的前夜时心情相类似的是,我既感到有些好奇,但更多的还是担忧与忐忑。治疗精神病患者的脑科医院与羁押服刑人员的监狱,于我而言既是易被我们忽略的,甚至有些唯恐避之而不及的社会的“边缘地带”,其中的病患与服刑人员也是我们所谓“正常人”眼中的“异类”,甚至“不祥之人”,而且监狱中的服刑人员在我眼中更是本具着一种“暴戾”“冥顽不化”的面容。我很担忧我们就这样闯入她们的世界,尽管是企图将她们的面纱揭开,去倾听她们的遭遇与内心真实的声音,进而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为她们提供帮助,但她们会信任我们、配合我们吗?我们和她们的交流会不会存在很大的障碍?于是带着这些疑问,我和同学们一道开始了毕生难忘的“女监之旅”。

一路周折,我们一行人终于来到了女子监狱。在炽烈的阳光下,我环视了一下女子监狱的外部环境:整个监狱依山而建,主体办公大楼还算宏伟,离办公大楼不远处应该是监狱工作人员的家属区,周围还分列着一些诸如篮球场等运动场地。整个监狱的外部工作及生活区域较少种植树木,加之地处郊区人烟稀少,给人一种安静雍容的感觉。我们一行人在办公大楼稍做休整,分成了两支队伍,我所在的队伍前往入监区域,而另一组同学则前往服刑人员行将出监的区域。

通过了监区的层层关卡,“上缴”了身上的手机及钱包之后,监区的大铁门才对我们敞开。在从铁门进入监区的一刹那,透过炽热的阳光映入我视线的是一个四周布罗着电网、几栋楼房有序排列、空旷无人的世界。面对这个世界,我的第一感觉是荒凉,甚至还接着觉得有些无始的悲戚与压抑。在狱警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服刑人员集中的大楼,在步入大楼之时,我听到里面传来的整齐的朗读貌似是监狱管理规范及纪律要求的女声,那声音整齐划一,规训有秩得甚至让我瞬间联想到了小学时候的班级齐声诵读《论语》《弟子规》等典籍时的情境。紧接着我就看到20余位服刑人员在狱警的要求下分为四列蹲在地上,双手抱头,当她们中的个别人注意到我们有些同学在注视她们时,她们回应我的目光显得十分愤怒、无奈,我急忙把目光投向了别处。在进入大厅之后,面对好几百位身着统一服色服装的服刑人员黑压压地坐在下面,我可以明显感觉到当时我和周围几位同学的紧张感。不过在狱警介绍了我们一行人的身份和到访目的之后,服刑人员整齐热烈的掌声还是很快让我们适应了周遭的氛围。

首先是胡子恒同学和一位法学院的同学讲述一些关于世界观、人生观的知识及有关婚姻法的常识性内容。子恒的讲述内容有很多是我帮他搜集准备的,事先在宿舍我也听了他的课程内容,所以子恒讲课时我得空观察了一下在座几百号服刑人员的状态。我和子恒之前就如何称呼在座的服刑人员有过交流,后来我们决定在讲课时称她们为“各位朋友”显得最让人接受,事实也如我们所料,当子恒以“各位朋友”作为开场白的时候,我看到了前几排的服刑人员脸上露出了一丝宽慰的神色,开始聚精会神地听子恒的讲述。当子恒提出“什么是生活”“我们正在过着怎样的生活”“应该过怎样的生活”“如何过更好的生活”等基本的、与每个人休戚相关的哲学问题时,我看到了底下无论是面目青涩的少女还是满脸沧桑的中年阿姨,都在眉头紧锁地思索着,聚精会神地倾听着。我又注意到了窗边的监狱宣传栏上面所写的三行颇有意味的话:“你是什么人?这里是什么地方?你来这里干什么?”这几个问题同样在我看来很具有哲学意味,的确,这些服刑人员也许真的是由于之前不懂自己是什么人,肩负着何种“人之为人”的使命与责任,才有了此刻失去自由的悲剧吧?也许只有在这里她们才更加明白监狱到底是什么地方、她们在监狱到底是为了什么、自己今后要向何处去,才不算自己毁灭了自己的一生吧?

在讲课结束之后,杨老师向所有在场的服刑人员宣布我们的咨询活动正式开始。我们哲学系的同学坐在一排,主要提供一些关于心理问题的咨询服务,对面法学院同学坐在一排,主要负责解答服刑人员关于法律方面的困惑。也许是服刑人员的法律问题比较多,抑或是由于初次见面她们对我们的同学没有足够的信任故不敢倾诉自己的心理问题,开始的时候我们这边显得比较冷清。经过老师和狱警的不断动员之后,才有了几位服刑人员低头走来。当有一位年纪约30多岁的大姐坐在我对面的时候,我稳了稳心绪,首先对她微笑了一下,她也先是对我礼貌性地点了下头,之后很低沉腼腆地说:“我总觉得在这里好压抑,我觉得我有心理问题。”我凭初步感觉判断她是一个性格极为内向的中年女士,而且应该也不太会和别人打交道,便让她先放平心态,讲一讲她的具体情况。原来,她在狱中确实很内向,由于自己没什么文化,也很自卑,基本不会与狱友交流,又时常想起自己以往在外面的遭遇,总觉得自己看待事物很悲观,而且事物往往会向着她想的悲观的方向发展,久而久之,便对生活失却了信心,形成了心理中的一种恶性循环,甚至在狱中总是想到自伤、死亡,觉得死亡也许会是一种很好的解脱。我劝她放平心态,对她说事物的发展其实是不以她的内心为转移的,她这样一味地觉得事态的发展会朝着不幸的方向发展,如果一语成谶,只会对她的心理造成一种很垃圾很负面的效应,建议她尝试着几个月服刑期满后出去以一种更加平和甚至阳光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之后她开始讲述她的经历及一些法律方面的困惑,她是由于一时冲动,偷了别人的钱财,才被判了入狱几个月。在入狱前,她的老公经常打她,也常常无缘无故挑起一些事端后对她发脾气,她很想离婚,但是她老公不答应,还说如果离婚的话就要去伤害她的父母。说到这里的时候,她眼圈泛红了。她很后悔自己一时冲动犯下罪行,也很想念她四岁的女儿,更怕自己的父母真的受到伤害。她很想知道向法院申请离婚的话,怎样可以保护她的父母,而且她也很想争得女儿的抚养权,同时他们夫妻婚后一起贷款买了一套房产,现在还在还房贷,她很想知道自己离婚时老公不愿意卖这套房产的话怎么办。

紧接着她说的一些情况让我甚至有些愤慨,原来她还养着她老公和情妇之前所生的一个10岁大的私生子,当我问她,你老公那么虐待你折磨你,你为何还对他的私生子那么好的时候,她说:“我们女人家的,男人说什么做什么我们只有听喽,再说我也觉得那个小男孩可怜,孩子又没有什么错。”这句话对我的震动非常大。对她的问题做了简要的回复之后,我递给她两张纸巾让她拭去泪水,并嘱咐她一定要放平心态,出去后要试着变得更加阳光一点。她对我点了点头,并不断重复着“谢谢你”,这让我倍觉压抑,只好淡淡地说了句:“祝你幸福。”

第二位坐在我对面咨询的是一位年纪约40岁的阿姨,她坐下的一瞬间眼泪就决堤而出,我在递去纸巾的同时劝她不要激动、慢慢讲述。她过了好半天才止住呜咽,又开始不断地说她没有文化、好傻、好想自己在外面的儿子。等她的情绪更加平复了一些之后,才说自己有三个孩子,两个是她和老公所生,另一个她最挂念的小儿子是她和情人的私生子。她怀那孩子时也不知道孩子是谁的,生下来后她老公才发现那个孩子非他亲生,可是她的情夫后来也拒绝认养这个男孩。现在她身陷囹圄,自己的情夫早就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也不知道自己的老公是否还养着那个男孩,更不知道那个孤苦的孩子现在境况如何。说到这里,她又潸然泪下了。她很想离婚,但又怕自己养不起这个孩子,也不知道这个孩子的抚养权到底应该归谁,抚养费由谁来出。我记下了她的情况后表示会帮她进一步询问的时候,她显得极为焦切地说:“记得帮我,我没有文化,我真的好担心我的孩子。”之后便是一边拭泪一边无数次焦虑地重复那句:“记得帮我,记得帮我……”

咨询结束后,我心里一直倍感压抑,之后是稍微轻松些的同学们和狱警姐姐们的交流。在短暂的交流中,我得知了入监区的犯人们一般关于法律和人生方面的困惑会比较多、整体氛围比较压抑,而出监区的氛围则会好一些,甚至服刑人员在心情愉悦时候还会进行才艺表演,展示自己“多才多艺”的一面。入监区狱警的职责分工也很细致明晰,有负责队列、内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扫盲、心理问题疏导等等方面。监狱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同时也会安排服刑人员集体进行一些生产劳动,使其在出监时候有一技之长。而且监狱很重视服刑人员的心理状况,在每天早上进行内务训练之后还会进行法律教育,在节日时候还会进行团体的心理辅导,减轻服刑人员对于外面亲人的思念、纠正她们思想中比较偏激的一面,更重要的是,教会服刑人员学会感恩、学会知足。而且监狱在很多细节方面也下足了功夫,比如设置回民餐区、尊重服刑人员正常的宗教信仰等等。在结束了下午几个小时的“女监之旅”走出监区大铁门的一刹那,我甚至真的有一种“终于出来了”的如释重负的感觉。我感觉这一下午的经历不仅在我的人生长河中弥足珍贵,更会引发我很多关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思考。

二、男子监狱之见习历程

6月5日,我们前往男子监狱参观学习。由于之前有了去女子监狱参观见习的经历,杨老师也对男子监狱的一些基本情况对同学们做了大致的介绍,我本人基本已经抛弃了旧有的关于监狱这种社会“边缘地带”的鄙夷感与恐惧感,而且更激发了自己探寻神秘围墙后的世界、揭开里面服刑人员所戴的心灵面纱的冲动。不过在前往监狱之前,也有几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男子监狱里面的服刑人员是否也像女子监狱那样会有很多人生困惑和法律疑难?他们的生存状况是否会比女子监狱的服刑人员恶劣一些?面对涉及职务犯罪、涉黑犯罪而非饱受情感、婚姻、子女问题困扰的男子服刑人员,我们两个专业的大学生又可以为他们提供何种程度的帮助?

伴着清晨的阳光,我们一行人走进了男子监狱。首先我们30余位同学在监狱教育科颜科长的带领下对监狱进行了一个较为整体的参观。当我们被要求排列好整齐的队伍并齐步走进监狱的时候,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与之前所去的女子监狱相比较为陈旧的、拥挤的区域,在道路两边分列着各个监区,道路中心为绿化带,分隔绿化带与各个监区的小道比较狭窄,整个监狱显得很肃穆冷寂,除了服刑人员集中训练的场地外,我们只可以零星见到一些监狱工作人员与正在劳动的穿着狱服的服刑人员。在路过一些监区时,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服刑人员在进行诸如齐步走、向左向右转等军事训练,不过让我很诧异的是带领他们训练的不是监狱的干警,而是同样穿着狱服的“标兵”与“老兵”。他们一丝不苟地吼着诸如“起步走”“立定”“向左转”等口令,服刑人员相应地做出尽量整齐划一的动作,这场面不由得让我和我的同学们都联想到我们两年前集体军训的“盛况”。

在路过某些监区时,恰逢里面的服刑人员军训休息,也许是太久未见外人的缘故,他们用很警惕的、异样的目光打量着我们,还在低声互相耳语着什么。我还与其中某些服刑人员无意地有了一些眼神的交流,他们有些愤懑、不屑的眼光都让我背后顿觉一阵寒意,尤其掺杂在其中的两位黑人彪形大汉凶狠的眼神望向我的时候,我急忙将眼光转移到别处以减轻心中的不适感。我们一行人加快了脚步,与颜科长走进了监狱内的办公区域。走进大楼,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书画等美术作品,据颜科长介绍这些作品大都是由服刑人员所作,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不禁让大家叹为观止,更对服刑人员的旧有印象有了大幅度的改观。我注意到在墙角悬挂的一个介绍栏,写着这样几句深邃而又动人的话:“是否戴着枷锁,一切都由你决定,不是么?……你该如何度过铁窗后的日子?出去后,你该如何度过你生命中不一样的时光?”当我带着这样的疑问再去审视这些服刑人员的书画作品的时候,突然觉得每件作品其实都很有灵性,都是服刑人员发自内心深处的倾诉,有的是对于自由的追求与向往,有的是对于自己往日所犯罪愆的悔恨,有的则是他们铁窗背后压抑与怅惘的发泄。我甚至在看每一件作品的时候都联想到了列维纳斯所言的“面容”,似乎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位服刑人员的“面容”在呼唤着我们,召唤着我们对他们施与更加关切的目光,召唤我们对他们所背负的那种“原初的责任”。在走廊尽头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凤凰书屋”,里面的书籍琳琅满目、分类齐全,从低俗的网络小说到晦涩高妙的学术书籍,都可以供服刑人员借阅。我目之所及的书籍大都有过翻动的痕迹,原来服刑人员的狱中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远比我之前想象的丰富多彩。我个人觉得,取名“凤凰”,也许是为了提醒服刑人员通过阅读书籍来汲取营养、净化心灵,由此来痛改前非,臻至“凤凰涅槃”的境界吧。

对监狱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便是我们此行最重要的活动——“中山大学师生帮教座谈会”了。在走入会场的时候,面对近百位服色统一、发型一致的服刑人员,实话说当时我的腿有些紧张得发抖,因为这是我此生第一次接触男子服刑人员,对他们这个群体旧有的恐惧感还没有完全消除。不过,当我无意中眼神与一些服刑人员相触碰的时候,却读出了他们见到“外面来的人”时候的兴奋与喜悦,抑或是期待我们可以倾听他们心里话,为他们答疑解惑,这极大地缓解了我的紧张情绪。坐定之后,首先是杨老师对我们此行的目的做了介绍,在谈到哲学与本次活动的关联时,杨老师说“哲学是最关心人的学问,也只有哲学才可以真的最客观地把人当作整体来看待”,这使我更加明白了我对于对面两位服刑人员的责任及与他们进行精神层面交流的可能性。

我面对的两位服刑人员对我都很客气,一落座便对我说“你好”并一直用柔和的目光注视着我,还将他们手边的矿泉水递给我喝,我也一直用微笑回应着他们,感觉我们彼此的距离一下子就被拉近了。初步了解了一下,左边那位是一位不到30岁的小伙子,初中学历,因故意伤害罪被判服刑7年,还有一年就将出狱;而右边那位则是一位来自12监区的50多岁的大叔,之前是一位政府官员,大学本科学历,因受贿而落马,被判刑6年,现在刚刚进来半年。他们两位都是广州人,和作为北方人的我存在着一些交流障碍,那位小伙子很沉默寡言,只是偶尔回答我的一些问题,更多时候则是在那位大叔听不懂我的问题的时候将我的普通话“翻译”为白话,然后静静地倾听我和那位大叔的交流,并补充一些他的看法。

首先我询问了他们如今“在里面”的生活状态如何,大叔的眼圈瞬间湿润了,哽咽着说,自己已经一把老骨头了,虽然半年来已经初步适应了这种生活,但还是一时无法抹平从身居官位到现在身陷囹圄的巨大落差感,最让他无法接受的便是国家新近出台的关于监狱减刑的新政策,他说现在和原来相比减刑的机会与名额都大大减少了,他觉得他很“生不逢时”,在监狱里面努力表现的积极性也大大受挫,感觉自己实在不知道怎样忍受未来5年多的煎熬。我听到此处,立即投去了关切的目光,对他说国家政策的改变对大家也都是公平的,劝他放平心态,略加调整,不要太过忧郁。而那位小伙子则显得很淡定,只因6年的铁窗生活早就磨平了他心中的郁闷,国家最新的减刑政策也对他没有构成什么冲击,他现在只是期望咬牙挺过这剩下的半年,然后重归外面的世界。

等大叔情绪平稳了一些后,我继续和他聊了起来。大叔展现了他健谈的一面,他告诉我监狱还是很人性化的,充分考虑了他的年纪,无论是初入监狱的军训还是平时组装零件等劳动,强度都不算高,每日下午的思想教育课程也没有那么枯燥,经常有诸如学习并合唱《向昨天挥挥手》等轻松的课程。当被问及他与同监仓服刑人员的关系及狱警对待他们的态度时,大叔说每个监仓关押的服刑人员流动性还是很大的,但是大家都是“进来受罪的”“有难同当”的难友,抬头不见低头见,相处起来还是很和睦的,甚至一些调味品和洗洁精还会一起使用。

接下来与大叔的一番交谈则让我觉得获益匪浅、回味无穷。大叔来自关押副处级(以上)干部的特殊的,也是我极为感兴趣的12监区,他还在得知我的家乡所在地之后一直说“我知道你们家那边的狼牙山很出名的,你们家那边的保定军官学校很厉害”,并且对中山大学的一些历史如数家珍,大叔还说自己在进来之前一直很爱读书,这都使他给我一种见识很广、谈吐不凡的感觉。大叔告诉我他所在的12监区关押着148位服刑人员,其中昔日的高官、教授、博士“应有尽有”,大家都很有“共同话题”,也不乏打过交道的“老相识”,同监仓的人经常还会谈一些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与体验。当被我问及身处其中最深的感受时,大叔长叹一声,说:“你们哲学最讲‘命’,我之前不信命,但是现在信了。眼看都要退休了,就要享福了,可还是进来受苦了,还遇到了减刑政策的变更,这都是命啊。”他甚至还说了一句在我看来极为深刻的格言:“命,是失败者的借口;运,是成功者的谦辞。”不过他说自己进来之前也很喜欢看一些哲学书籍,尤嗜佛学,他现在觉得进来服刑受苦完全符合佛家因果轮回的思想,有如是之因方得如是之果,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而且他相信服刑坐监对于他与其说是一种磨难,不如说是一种修行,他坚信自己下一次的轮回一定可以过得到更充实、更美好的人生。想到此处,他每每都会觉得虽身处监狱却也恬淡,因为他认为人所处的世界就是一个由欲望推动的世界,自己因为利欲熏心而招致祸患,现在懂得了放下,懂得了一切钱财乃是身外之物,人生反而变得轻松了很多。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则是他对我说:“小伙子,我在这里其实还有很大的收获呢。之前我功成名就,在外面的生活好奢华好浮躁哦,每天灯红酒绿,觥筹交错,早就把什么道德、底线与操守置之于脑后了。现在我在这里,每天都会抓紧空闲的时间来读读书,来思考我的过去,思考我人生的价值。如果我还在外面,我是绝不会有这样的机缘的。每每想到这些,我便觉得蹲监狱也是一种修行。”他还说他最期盼的就是每周的周末了,他可以选择不参加监狱组织的活动而静静地躲在仓里面看书,他觉得这是他最充实、自在的时光了。半个小时倏忽即过,服刑人员被狱警要求排队离开了,我一时甚至觉得和面前这位大叔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扫兴”之感,老实说,我和大叔坦诚的、直击内心的交流让我觉得十分畅快。大叔整理了一下狱服,对我微微一笑然后说道:“下次再见吧。”我想了想,隐隐觉得此话不妥,便微笑了一下回应:“和您有缘再见吧。”

之后我们同学和监狱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简短的交流。在交流中我才得知其实服刑人员对于国家新变更的减刑政策大都不满,而且都觉得很悲观惆怅,这无疑大大增大了基层干警的工作压力。监狱的犯人大都文化水平不高,约70%为初中文化水平,所以监狱也很关注服刑人员的文化扫盲、思想教育与精神需求,会每天组织他们收看新闻联播,并集体学习《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但是监狱毕竟是监狱,也有着本具的严格监管与强调纪律与服从的一面,在男子监狱的细微体现就是每天无数次的人数清点等等,也让我见识到了监狱冷酷的一面。

半天的参观与学习交流虽然短暂,但是其中一些问题我却觉得值得我用一生的时间慢慢思考,尤其和大叔的一番攀谈更让我感慨颇多。这些都让我下定决心,在返校之后一定要以中大哲学人的目光再对本次男子监狱之旅做一次细致的回顾与上升到哲学层面的省思。

三、两次监狱见习后的省思

(一)福柯与规训问题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创造了“规训”这个新术语。作为全书的核心概念,“规训”一词具有极其丰富的含义。“在法文、英文乃至拉丁文中,这个词具有纪律、教育、训练、惩戒等多种释义,同时还具有‘学科’的释义”。① 但福柯在此书中则利用这个词语含义的广阔性,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并用以来阐释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规训是权力—知识结合的产物,它既是权力干预肉体的训练和监视技术,又是制造知识的手段。福柯认为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之中,肉体都会受到来自权力的严厉的控制,只不过规训的手段极为隐蔽和特别,它将人加以分解,对人的运动、姿势与速度等施加以严密的无孔不入的控制,从而达到对人整体的控制。福柯所言的“规训”是以一种反复操练的手段来达到对人的不间断的持续强制,力图控制人的行动过程,其目标也不是为了增加人体的技能,或者为了强化(监狱等)对人体的征服,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政治解剖学”或者“权力机制”下的关系,从而造就出一个个驯顺而有用的肉体。

福柯认为规训技术不同于宏大的国家机构,其手段是细小的、微不足道的,但却可以渐渐侵蚀那些重大的形式与机构,改变其机制。总结起来,规训技术有着三个可行而又简单的手段: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与考试,而监狱又是实施这些手段的最为重要和典型的场所。福柯认为“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制造出受规训的个人。这种处于中心位置的并被统一起来的人性是复杂的权力关系的效果和工具,是受制于多种‘监禁’机制的肉体和力量,是本身就包含着这种战略的诸种因素的话语的对象。在这种人性中,我们应该能听到隐约传来的战斗厮杀声。”①福柯的规训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看待监狱的一种新的视角与方法,也在极大程度上颠覆了我旧有的对于监狱的定位与认知。可是在两次监狱见习之后,我与几位同学却对福柯关于监狱的理解及规训制度的描绘产生了一些思想上的分歧。一些同学认为在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及20世纪50年代后遗存的劳动改造制度的影响下,监狱的生活变得很条块化、人性化,在保证服刑人员生存、安全等基本人权保障下也会兼顾他们的信仰、身体状况等等,劳动改造也会按照他们各自不同的身体状况来设定劳动强度,他们也可以通过很多渠道了解一些“外面世界”的情况,这些都可以被视为现代文明的体现,很少存在着福柯笔下所描绘的那种无孔不入的规训及驯顺的肉体。但我却认为,虽然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环境不同,但是福柯所描述的规训制度在我国的监狱中本质上依旧存在着。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认为我们可以结合我们古老深厚的文化背景走出与福柯不一样的哲学路径。福柯对于规训的言说、对于监狱的解读意在阐释他的权力思想,批判资本主义的监狱制度进而批判社会这一“圆形监狱”对人的规训与束缚。但我认为,在这种“权力”视角与观念下的监狱,尤其是对于现代女子监狱,在这种冷冰冰的、程序化的规训之外,我们是否更可以发扬一些我们民族本具的一种人文关怀?我们是否还应该从被“规训”的主体的角度出发来思考一些问题?对于服刑人员的惩戒与规训是一方面,但是身体和自由的束缚是否真的可以打破她们内心的魔障,让她们从灵魂上真的得到净化,即使刑满出狱后也可以不再犯错?我认为就像佛家讲的那样,被无始无明遮蔽了双眼的人,早晚要起惑、造业、受苦,只有真正解开她们的心结,让她们从心里学会知恩图报、安常处顺,才更有可能感化她们的内心,让她们真正改恶迁善。所以我觉得我们的社会对于监狱这样的“阴暗角落”还应该投去更多平等、关怀的目光,狱警在扫盲、心理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尽可能地提供一些正能量与人文关怀给服刑人员,让她们更加客观真实、积极向善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当然,这些都是纸上谈兵容易,操作起来很有难度。所以,我们应该向监狱投去更多的目光,向在其中的工作人员投去更多的敬佩的目光。

(二)关于人性及人伦教化的一点思考

两次监狱的见习过程带给我的另一些思考的维度便是关于中国古人千百年来聚讼纷纷、莫衷一是的“人性论”的问题以及后天的人伦教化可以对人的一生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首先,回想向我咨询的两位女子监狱服刑人员的情况,她们都是没什么文化,也很后悔自己由于无知、没有自制力而一时酿下苦果,而现在却追悔莫及,与之相似的是男子监狱70%的服刑人员的文化水平也都比较低。总结起来我认为,男女监狱的服刑人员的头脑大都没有受过什么基本教育的熏陶和训练,只是充其量后天受到了一些社会风气的浸染,他们的本心也许还很接近“生而为人”的那种原初的状态。他们大都是做了一些有悖于法律和社会道德的事情,却又有着温和的面容和忏悔向善的内心。所以一方面我很好奇,社会的基础教育和教化功用究竟可以对一个人的三观与人生轨迹产生多么大的影响?按照与我交流的服刑人员的年纪推算,曾经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省份彼时是否真的太过于重视经济利益与务实精神,而舍却了对于那一代人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基本人生观的教育引导?文化教育的普及落后于经济建设的情况是否会导致人们核心价值观念的缺失及社会发展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我又想到了一直困扰着从古至今无数哲学家的那个问题:人生而有无所谓的本性?有的话,是否可为善恶所界定?若人性本善,那恶从何来?若人性本恶,那善由何起?若人性善恶皆存且各有定性,那二者又如何相混?还是人性只是如佛家所认为的那样,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佛性则为空性,故“人性本空”?与她们的接触中,我觉得这真的也许会是一个纠缠到人类灭亡时候都很难得出结论的问题。也许真的如新近上映的香港电影《魔警》中导演林超贤所想要阐发的那样,“人性,总纳一点黑”吧。

另外,回想向我咨询的两位女子监狱的服刑人员,也可以发现一些共性:两位服刑人员都遭受过家庭暴力,也都有过婚外恋或者承受着另一半婚外恋的苦果。虽然后来与几位同学交流,这种现象只是在我这里比较巧合地得到了集中的显现,但是结合现代人混乱的社会关系,我不禁也感到很疑惑,我们古人提倡的夫妻“合二姓之好”“琴瑟和谐”“从一而终”的人伦观念真的完全被视为糟粕而从我们现代人的视域当中剔除出去了吗?在这方面道德观念的变更,在我看来却着实带来了很多社会人伦关系方面的不稳定因素,由此更造成了很多儿童不幸的人生开端。崇尚人文教化与儒家伦理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礼记·礼运》)的华夏民族诚然要沿着时代浪潮与国际相接轨,并接受西方的理性文化与线性思维的影响,从而使得我们本民族的文化不落伍于世界潮流并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但是作为社会人伦建构的我们本民族的最基本的文化精髓,我们是不是也已经随着时代的迁移而逐渐将其从我们的血脉中移除出去了呢?我认为这实在是一个很值得当代中国人深思的问题。

(三)关于人生选择、反思与救赎

这两次的监狱见习还让我对“人如何走好自己的漫漫人生路”这一充满了哲学意味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人生的路途看似很漫长,不过在我细思之下,无非两件事最为重要,那便是选择与对于我们所做选择的实践,选择代表着我们的“知”,实践指向的是“行”,选择便是种因,实践便是去得果。我们的人生总要面对不同的十字路口,也总要按照自己的内心指向或者他人的规劝来选择前行的道路,但是并非每一条路都适合我们,也并非每一条路都是通途,反而一些路可能于我们而言恰恰就是“歧途”。在我看来,只有做出最合理的选择并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我们才可以过得到“知行合一”“因缘和合”的人生。但是,这些都是说来容易,做起来困难,尤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诱惑与机关重重,同时也就意味着选择的可能性及背后所指向的结果的多重化。所以我认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背景下的一代人,与旧时代甚至古人相比也是精神最为焦虑、迷惘的一代人。我们该如何选择自己前行的道路?我们该如何在天地间安放自己的位置?我们是否还可以读懂自己所生而本具的“初心”?这些问题不仅在我脑海之中久久萦绕,挥之不去,相信也同样困扰着监狱中的服刑人员,也困扰着身体虽然自由但是精神却迷茫着、无形中戴着枷锁的、过着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我确信在监狱中还会有很多像大叔一样的犯人,他们在失却人身自由的情况下却获得了读懂自己内心、静静反思自己人生的机会,甚至迷途知返,觉得自己曾经过的乃是一种行尸走肉般的生活,进而更加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若有这样的机缘,那大叔所言的“坐牢也是一种修行”也许真的不是一句空谈。

与监狱服刑人员的两次交流为时短暂,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的帮助也很有限,而且与其说是我们在给他们讲哲学系学生对于人生哲学的体悟,不如说是他们在开阔着我们的眼界,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实践课”。尤其那位大叔关于人生、关于佛学的理解更是开阔了我关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及思考人该如何安置自己生命等问题的思路。大叔让我想起了佛经中说的“以即无我名为有我。即无我者,无彼外道虚妄神我;名有我者,如来有彼得自在我”①,佛家就是要打破我们对于多番出生入死、往来于诸道的轮回主体——“自我”这一认识概念,指出执着实有是生起诸多烦恼、导致生死苦果的总根,也是滋生一切丑恶社会现象和人性阴暗面的渊蔽。诸乘佛典,都旨在引导众生如实认识自己,自宰其心,自净其心,令生命升华,进而使社会祥和。我认为缺少个体的生命体验,是很难真正理解佛家的这种思想的,个人体验而非理论说教才是佛教的活水源泉。相信和我交流的那位大叔,也正是因为有了狱中独特的生命体验,才可以更加读懂自己的内心,达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人生境界。如此看来,这段监狱经历未尝不是他的一份宝贵的自我修行与救赎的体验吧。而如果我们无法做到佛家这般超脱,无法达到“缘起性空”之境界,《周易·贲卦》讲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似乎可以为我们提供另一种启示。修习人文之学的我们,同样也承担着“化成天下”之重任,但在化成天下之前,是否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先为自己的个体生命之意义找到栖息之所?这一些问题,相信将永远值得我们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

①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7页。

①[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2版,第354页。

①《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