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训、自知力与自我救赎:面对精神疾病与犯罪的哲学思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对监狱与惩罚的深层思考——以男子监狱实习活动为例

叶 涵

2013年6月5日,在杨玉昌老师的积极策划与联系下,我们得以走出课堂,来到男子监狱开展实地参观实习活动。同大部分人一样,我一开始对监狱的印象也往往是与“压抑”“阴暗”“暴力”“恐怖”等名词直接相关,甚至觉得监狱就是一个神秘莫测的牢笼。可在半天的实地参观和与犯人们的直接对话后,我开始逐渐思考监狱背后的东西,例如它诞生的原因与意义是什么?人类社会是否需要惩罚?人在监狱中是被驯服还是被教化?最好的监狱应该是什么样的?监狱如何对犯人进行规训与惩罚?犯人在监狱中是一种什么样的角色?现代监狱管理对社会建构有着怎样的指导意义?现试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与思考总结成文,再佐以理论研究和现实背景,以供分享。

一、印象:监狱见习记录

一下车,一面铁制大门和高高的围墙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四处可见的治安警察也让我们一群之前还在嬉笑打闹的学生纷纷收敛了表情,认真严肃地集合在一起等待进入监狱。迎接我们的狱警首先指挥我们排成整齐的队列方便清点人数,接着又仔细叮嘱了我们以下几点注意事项:一是不能携带电子设备入内,尤其是手机、相机、录音笔之类;二是带好身份证,方便随时检查;三是要集体行动,不能脱离大部队,特别是女同学。这首先在第一印象上就让我直观感受到监狱与其他的单位或机关是不一样的,它所执行的社会功能是特别的,它有着更加严格的管理制度。在确认大家都已经了解到这些基本信息后,监狱的大门这才缓缓地打开,一个陌生的世界向我们展现开来。进入监狱后还有第二道门,过第二道门之前我们再次清点了人数,站在身边的年轻狱警笑着对我们几个女生说:“监狱里面一般一天都要点很多次的,要早点习惯呀。”

进入监狱后首先看到的是劳动区,即犯人们进行劳动改造的地方,这似乎也体现了现代监狱的基本管理原则:“主张劳动与教育相结合”。与劳动区相对,用高高的围墙和电网隔开的地方就是生活区。这里有一个细节,那就是在监狱里,不论是楼梯、围墙还是阳台,都分布着密密麻麻的电网,在防控逃狱现象发生的同时也实实在在给了人一种心理上的震慑感。生活区的宿舍呈两列分布在视线两边,中线位置是为犯人们提供部分劳动岗位与放风活动的中央大草坪,正前方是一块简单的石雕,上书“火凤凰”三个大字,其代表着的重生寓意与监狱对犯人们的期望不谋而合,我也因此联想到以火凤凰不死不屈精神为象征的中国特种兵,两相对比之下更加唏嘘不已。

带领我们的两位狱警介绍说,监狱内除去标准规格的监舍外还设有医疗卫生站、心理疾病防治中心等,从而为服刑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并设有老残监区对国家认定残疾和60岁以上的老年犯进行统一关押。对曾经做过副处级以上干部的服刑人员,监狱也是将他们集中到一个监区,一是方便管理,二是考虑到他们的社会关系比较复杂,三是顾及他们自己的心理情绪和身份认同感。这些信息不仅帮助我们认识到影视资料中的错误与夸张成分,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现代社会监狱管理体系下的人性化与规范化特点。

参观过程中,一批正在训练站队列和报数的犯人停下来休息并隔着铁栏朝我们张望,眼神中透露着浓浓的好奇与探究,让我产生了一种“我在观察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观察着我”的陌生感觉。经了解,他们是这个月初刚刚收押的新犯,新犯在刚刚入监的头两个月都将进行集中的教育与管理,主要进行一些行为上的规范、思想认识上的引导和政策制度的普及,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监狱生活。对这些新犯进行培训和考勤的小组长并非是狱警而是由表现突出的老犯担当。这就涉及监狱里的一个层级制度,通过完成监狱的一些工作和劳动改造中的具体表现对犯人进行等级划分,实行相对应的奖励或惩罚,表现良好的犯人可以经过考核获得每月一次的奖励并逐渐累积成为半年一次然后是一年一次的大奖。在服刑一年之后,犯人就可以凭借自己的表现情况提出减刑。这样通过个人表现将人划分等级的方法同样或隐或显地发生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某些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权力对人的支配与个体行为的量化。我们不能轻易评价这样的方法究竟是好是坏,因为从不同的出发点(例如效率、公平)俨然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并将以更细致更精准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教育楼给我的感觉则是耳目一新,一层所挂的很多字画都功力颇深,而这些竟全部都出自犯人之手。印象最深的是一幅《兰亭集序》,写得大气磅礴,只可惜作者本人应该也是忘了其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入世情怀,这才落得一个锒铛入狱的下场。就像狱警所说的“很多入狱的服刑人员,本身受教育水平并不低,有些是知法犯法,有些则是抱着侥幸心理,还有些清白了半辈子可最后居然没有抵制住诱惑”,所以一方面对人的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文化知识层面,另一方面社会的法律监察制度也应该更加严密以杜绝一切可乘之机,例如新加坡贪污犯罪的高成本就是我们可以学习效仿的成功案例。我相信,追求民主、张扬人性的同时也不可以丢掉彻底而严厉的制度,这是任何一个社会或国家必不可少的基本原则。教育楼一层左转是一个面积不小的图书室,书籍种类丰富,适合不同文化层次的犯人进行阅读。据狱警介绍,除去教育楼的这个图书室之外,每个监区也都有自己的书架,男子监狱鼓励多读书,犯人只要是休息时间都可以随时过来看书。同时,监狱还联系书商进行购买以及组织大学生旧书捐赠活动来补充库存,以满足犯人们的不同需求。我赞同这样的做法以及这种做法带来的积极作用,可是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例如文化水平低的犯人是否具有这样的主动性?文化水平高的犯人又是否会满足于这样的阅读?只读不教能否收得相应的成效?犯罪只是因为书读得少吗?我想,从读书到主动思考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距离,这一步如何跨越,是现代监狱以及现代社会都必须思考的重要难题。

最后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犯人们的心理状态,而这部分的信息从单向的参观活动中只能窥得一隅:例如监仓内墙上贴着的课程项目与考试安排中有关于心理健康的考察内容;又如负责对固定犯人进行谈话教育的专教干警(借助划片管理来实现的一种干警与刑犯之间的对接)通过进行日常的心理摸查,对每一位犯人的心理状况进行记录,并借助贴在监仓外墙展示板上的卡通表情牌来表示他当天的心理状况,从而告诉值班干警应该多多关注,严重的将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再如针对所有犯人群体开展的高频心理教育类活动(包括一个星期一次的心理座谈和一个月一次的心理教育)。这些在体现监狱关注犯人心理状况的同时,也从侧面证明了犯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任何监狱管理都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思考:彻底而严厉的制度

监狱的诞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整个社会处在制定各种程序——分配人员,固定他们的空间位置,对他们进行分类,最大限度地从他们身上榨取时间和力量,训练他们的肉体,把他们的连续动作编入法典,维持他们的彻底可见状态,在他们周围形成一种观察和记录机器,建立一套关于他们的知识并不断累积和集中这种知识时,监狱就在法律机构之外形成了,并逐渐发展成为刑法体系系统中的固定机制。福柯认为,监狱的诞生标志着刑事司法走向“人道”,这主要是相对过去的酷刑肉刑而言,监狱比其他能够设想到的一切惩罚手段都更加占据道德高地(前提是惩罚对于一个社会是必要的)。

为什么监狱能够很快为社会群体所接受呢?首先就是因为它采用了“剥夺自由”的简单形式,在主张民主自由的现代社会里,自由受到推崇、自由属于一切人、自由是群体的普遍而持久的向往,因此监禁就成了一种典型的和被广泛认可的惩罚。监狱最开始的作用就是监禁,例如我们在男子监狱看到的两道铁门,高大围墙,处处可见的狱警,分布密集的电网铁丝网等都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备的监禁系统。失去自由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同样重要,这是一种不同于“罚款”的平等的惩罚,不论是暴力犯罪,还是贪污受贿,不论是无业游民还是权贵豪门,关进监狱之后都将面对同等的惩罚。因此,监狱在笔者看来是一种比较明晰和简单的最公平的刑罚。此外,监狱能够用时间来量化刑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不过笔者对于能否用时间上剥夺自由权来补偿受害者的生命权表示疑惑),例如男子监狱中比重最大的重刑犯大多都被判处无期徒刑,而一些近年新入监的犯人因为犯罪情节比较轻,造成的社会影响没有那么恶劣,所以大多只处以一年以上五年以下的刑罚。最后,监狱具有改造人的性质,它在剥夺自由的功能之外,还有着教养的技术功能,满足了社会进步对文明理性的需求。例如男子监狱就通过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对犯人的改造。

监狱的这些特点要求监狱必须是一种彻底而严厉的制度,否则就无法完成其惩罚与教化并举的功能价值。监狱作为一种规训机构,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隔离,二是劳作,三是作为调节刑罚的工具(教养所的意义)。其中,隔离是监狱的首要原则,只有保证犯人与外部世界、与促成犯罪的一切事物、与促成犯罪的集团隔离开,使犯人彼此隔离,才能实现一种平等的犯人的个人化。理想的形式是单独囚禁,因为单独囚禁会使犯人陷入孤独从而产生反省,“由于他单独面对自己的罪行,他就会逐渐痛恨这一罪行。如果他的灵魂还没有被邪恶泯灭,那么在孤独状态中悔恨就会来侵扰他”①。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监狱例如男子监狱就并不存在任何这样的单独监禁的形式,它所采用的是12人一间的标准住宿格局,客观条件的不可操作性是一个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让人不得不思考究竟应该实行怎样的隔离方式。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最终将落脚于隔离制度实行的根本意义,而这也是一直以来西方监禁制度理论中影响最广、持续时间最久的争论点之一。

关于劳作,我们在监狱中了解到的情况是除失去劳动能力的服刑人员之外,每人每天平均劳动时间可达7个小时。劳动一方面与犯人们的改造表现、考核制度以及申请减刑的机会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他们也可以通过努力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习得一定的生存技能。这不禁让人开始思考劳动作为监狱改造的有效手段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可能的回答是劳动“对人体机制具有作用。它是秩序和规律化的一个要素。通过它所提出的要求,它令人难以察觉地传递了一种严厉的权力”②,从而无须任何压迫和暴力手段就实现了监狱的管理。这点毋庸置疑,就如我们在男子监狱了解到的犯人们对劳动的积极态度以及每天规律化秩序化的劳动习惯而言,他们已经非常适应和顺从这种秩序,并且因为劳动充斥了生活时间的大部分,他们也不再胡思乱想逐渐变得心平气和,某种意义上说,劳动成了医治犯人狂暴躁动、消极怠工的秘方。主要的争议点在于应不应该给犯人提供报酬?男子监狱的做法是肯定的,他们根据量化犯人们的工时来给予相应的零花钱,最多的时候一个人一月可以领到100元(在监狱中不存在住宿、饮食这些项目的花销),已经是一笔不少的收入。监狱的理由可能是:“‘如果犯人不靠自己的劳动生活,那么他们就靠别人的劳动生活。’劳动使犯人能够自给,同时也把盗贼变成了驯顺的工人。”①也许我们今天实行犯人劳动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衡量和鞭策犯人们的改造,作为一种教化管理的手段,以至于我们在这样的层面可以忽视和放弃社会上少部分人群的利益,但始终难以解决的问题是:惩罚应该是一种纯粹的惩罚,也就是使犯人受苦,但是现在惩罚却成了惩戒,成了一种教育和感化,那么惩罚的意义应该归于何处?我们又该如何确保犯罪者就一定能够被改造呢?(例如我在监狱中了解到犯人并不是喜欢劳动,而只是因为劳动的好可以减刑,现在减刑条例整改之后,这种动力就减少了许多)这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

①[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2版,第272页。

最后是监狱的教养所意义,如果刑罚仅限于剥夺自由,那么教养的功能就是正确与合理的,但如果惩罚就是纯粹的惩罚,那么监狱的教养所意义又该何去何从?如果我们结合现代规训与惩罚机制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监狱的前身就是禁闭机构,同时监狱又是改造机构的前身,而监狱最终会演变为教养院,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告诉我们,监狱的教养所角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正是历史的作用决定和影响着人类不断发展出一套更加适应整个社会机制的规训模式,同时也标志着规训机制征服了法律制度,因为监狱从惩罚机构转变为了改造机构。

这里不得不提到监狱所实行的“全景敞视主义”,其基本的两种形式就是:监视与认识。监视不言而喻,认识则是与现代监狱的教养功能密切相关,只有了解每个犯人他的表现、他的深层精神状况、他的逐渐进步,才有可能正确把握和改造犯人。全景敞视主义源于边沁的全景敞视建筑,其构造的基本原理是大家所熟悉的:四周是一个环形建筑,中心是一座瞭望塔,瞭望塔有一圈大窗户,对着环形建筑,环形建筑被分为许多小囚室,每个囚室都贯穿建筑物的横切面,两扇窗户分别对着瞭望塔和保证光线。借助逆光效果,人们可以通过瞭望塔随时观看和一眼辨认囚室中的人影,这就推翻了以往牢狱“剥夺光线和隐藏”的基本功能,比黑暗更能有效地捕捉和监控囚禁者,实现一种真正的征服。我在男子监狱中对这一点感触颇深,不论是洗手间的半开放式,还是监仓一览无余的布局和通光良好的设计(铁栏房门保证任何时候狱警都能看到监仓内的情况),甚至是专教干警每日对每一位囚禁者的心理了解和记录,都是一种变化后的全景敞视主义。而在技术发展的今天,通过摄像头实现监控也一定会逐渐成为监狱监控管理乃至社会各类机构单位监控管理的新形式。在这样的一个条件下,权力被无限放大并充斥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人就这样被统治被支配从而失去了自主性。

三、对话:座谈会犯人访谈重现

在结束参观活动之后,我们来到监区一楼大厅开展帮教座谈会活动。姑且不说活动本身是否起到了科长所希望的“让外界群体了解监狱,让监狱内服刑人员获得关于国家社会发展的新信息与新动态,为犯人提供法律与心理健康上的咨询与帮助”这些目的,就与犯人谈话本身而言,就足以帮助我们获得许多新认识,引发许多新思考,令人受益匪浅。

座谈会以杨老师和科长的讲话为开始,坐在我们对面的犯人们站得整整齐齐,鼓起掌来也是目光坚定、姿态端正,如果不看他们身上的着装,倒是有种进入部队的感觉,这大概就是现代监狱实行军事化管理下肉体驯顺的表现。我沟通交流的主要对象是两名因为暴力犯罪而被判刑的年轻犯人。下面具体谈谈我们的对话内容与我的一些思考。

第一个犯人今年30岁,8年前因为暴力犯罪而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下简称A君)。A君五官端正,身形高大,脸上总是挂着笑容,非常擅长交谈,以至于在长达半个小时的对话中他反而成了实际上的话题引导者。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太欢迎你们了,两年多没见过女人了,咱们开心点聊一聊,想说什么、想问什么都行”,成功炒热了我们那一小片的氛围,当时心里感到有点好笑又有点心酸。他告诉我,在监狱里每一天的生活都很规律很简单:每天6点半起床,7点半开工,11点45分收工后午餐,下午2点到5点继续劳动,晚上就看看电视、打打篮球、翻翻小说。监狱的伙食也不错,每顿都有菜有肉,每个礼拜还提供一次汽水,除了不能出去和有些单调之外,他觉得这样的生活也没有什么不好,反而让自己思考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他最感兴趣的就是大学校园的情况,问了我很多关于大学学习与生活的具体内容,并说自己人生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没有好好读书,现在监狱里下午有时会放一些教授的讲座或者教育片他都一定会看,晚上睡觉的时候闭上眼睛也常常会想到自己读书时候的场景,他说,学生时期是他这辈子最好的时光。当我说自己现在也有点厌倦做学生的时候,他立刻教育我不要为外界的诱惑所影响,沉下心来多读点书总是好的。我不知道这究竟是某种意义上的“失去的总是好的”,还是围城一样的“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谈到为什么入狱,他唏嘘不已,反复感叹自己当年本来是一个热血上进的青年,20多岁在外面闯荡,当了半年警察,就是因为不懂事不成熟反而被自己应该打击的那一批人带坏带歪,犯事被抓的时候还不知悔改在看守所打人,最后被改判成了无期。他说,判决下来的瞬间他五雷轰顶,脑子一片空白,后来才渐渐接受了事实,学会了反思,想着要为家人改变,就努力接受教育,积极改造,拼命工作,力求减刑。不论是门岗、收发还是信息录入、质检,他都做过,到现在几乎监狱里的每一个岗位他都有过工作经验,并终于凭借自己的突出表现当上了大组长,分管B区400多号犯人。他调侃自己,在社会上的时候没做成先进,现在进来了反而成了积极分子,怪只怪年轻的时候太幼稚,只知道动手不知道动脑。我想他要告诉我的应该就是“年轻人要多动脑,想清楚之后再去做才不容易犯错误”的道理吧。

在问到关于如何做好一个大组长的时候,他分享了一些自己对于监狱管理的看法。首先是监狱虽小,但其实就是一个微型社会,鱼龙混杂,什么样的人都有,有些人的想法很奇怪,有些人的想法很现实,所以管理难度很大。恩威并施才是硬道理。其次是关于劳动改造,他认为劳动改造是有着中国特色的一种很有意义也很有效果的教育管理手段。我基本赞同他的看法,一方面对于所有的犯人来说,将劳动(工时、工量与功效)与表现情况对等起来是一件相对公平的事情(不具备劳动能力和年岁过高的犯人除外);另一方面就像班级学习环境一样,在大家都努力完成任务的大环境下,只有自己一个人不努力就会产生一种压迫感与羞耻感,这些会推动你不断地去做,从而变得更加积极。不过按劳分配在具体的执行层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存在先天性的身体素质差异,如果忽略掉这些因素,人就成了与物无异的机器;可如果将这些因素纳入监狱管理,又会大大增加工作难度而显得不切实际,这也是现代监狱引入劳动概念以来所一直面对的一个两难问题,我们不得不时时思考,是寻求解决方法还是放弃劳动?

针对现在犯人全体都比较关心的减刑条例变化问题,他说自己还是比较幸运的,没有赶上现在减刑最困难的时候,该减的能减的都减了,再有两年就要出去了,所以能够比较客观地去看这件事。他觉得,造成现在这种情况的导火索还是之前的张海事件(违法减刑),加上有那些贪污犯罪的高官落马也让国家在减刑方面越管越严。他觉得这种倾向很正常,但是国家的意志下达到具体的省、市、区再到监狱,就会越来越严格,条例也会越来越复杂,对于很多想要渴望减刑而积极改造的普通犯人,就会觉得减刑无望,所以很难接受。他对时事的了解和理性分析令我相当惊讶,也不得不感叹一句现在的他确实是一个懂得善于用脑思考的人。我想,减刑条例的变化确实如他所说是一个有因有果的大事,并非一己之力或是一夕之功可以造就,政策的出台有它的原因,但具体执行存在的问题又很难解决,速度快则接受程度低,速度慢则执行效率低,可谓真正的两难命题,我们也许能做的就是双方各退一步,争取和谐的推进新政策。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法规。

在谈话的最后,他送给我一段话,说女孩子应该生活在比较单纯的环境下,不要无知,要多学一些道理,现在学到的为人处事的细节对未来都会有所帮助。还有就是钱和权真的不是最重要的,有追求,活得知足就很好。A君与我的谈话给了我很大的正能量:一是只有正视过去,思考未来才能有更好的生活;二是学会反省,学会收敛。

第二个犯人今年25岁,6年前因为暴力犯罪而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以下简称B君)。B君身形瘦小,面色黝黑,整体给人的感觉有点萎靡不振,常常答非所问,所以谈话只进行了10多分钟就匆匆结束。在他张口说话的时候,我甚至不能想象这样一个看起来柔弱无力的人如何因为暴力伤人而被捕入狱,他不愿详谈入狱的原因,我也不便多问,只知道是因为岁数小不懂事拿枪伤了人。他对我说的第一句是“说说现在外面有什么新东西吧,太久没出去了不知道外面是什么样了”,我于是介绍了现在大学生经常使用的微博、微信、人人等聊天通信工具。他听得似懂非懂,不断感叹在这样一个封闭式的与世隔绝的环境下,了解外面真的好困难。像我今天过来也只能简单地聊几句,对于他来说就是冰山一角,也不知道以后出去之后该怎么适应。现在的社会几年变化都那么大,何况一二十年,他没法想象自己以后出狱后会与社会脱轨到什么程度,也只能看看报纸,但得到的信息远远不够。

他脸上的压抑和痛苦让我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毕竟似乎监狱就是从禁闭发展而来,因此禁闭带来的副作用也是难以避免的,很多人甚至会说,这是你犯罪应该付出的代价。正在我纠结不已的时候,他就自动从低落的情绪中调节出来,开心地谈起了出狱之后的打算,他说就算脱轨,但自己还是有人际关系没有断,还不老还可以慢慢学,自己的目标也不大,就想着开一家小超市养活自己养活家人就行。我表扬他心态不错,他于是又对我说,人活一世,要么在某个领域有所追求;要么就活得适当,有个度,这是他入狱到现在才悟出来的。他说,就像监狱里生活那么单调,但是也有车间也有电脑也有书,有理想的就借助这些东西提升自己,没理想的就玩玩游戏翻翻小说也是个活法,全看你自己喜欢,不是说后一种就应该被批评,他觉得他自己就是后面一种。

我问他现在的减刑条例对他影响大不大的时候,他说大小有什么关系,反正都影响到了,之前还跟着说两句,现在就没感觉了,反正想太多也没有用,不如找点时间多工作多休息。这样的心态与A君似乎有着很大的不同,可偏偏两个人在狱中都是表现良好,不由得我也要感叹一句行动结果上的一致可能最终诉诸的是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监狱带给人的反省也是不同的,不能说好不好,只能是更多选择更多欢笑。

聊到一半,他问我怕不怕他,还没等我回答,就自己接着说,其实不是所有进来的就都是你们想的那样,然后给我讲了一个他狱友的故事。大概就是一个40多岁的单身爸爸原本是个高才生,后来通过非法制毒赚来的钱把女儿送上了大学,女儿读书出来自己开了个网站,每个月能赚十几万块,现在经常来看她爸,还说一定会等他回去好好孝敬他。听完这个故事,我的心里有点难过,这大概是最令人难以在道德上谴责的一个知法犯法的故事吧。道德与伦理上的东西本身就很难以给出准确的定义,刻板的标准反而容易陷入道德困境。我能给出的答案也就只有入狱与道德的高低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可这似乎又会推导出入狱与有没有犯错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后者显然不符合我们的直觉。

他最后问了我读的是什么专业,并与A君一样鼓励我好好读下去。唯一的不同在于他非常主观地建议我做个老师,原因是现在教育的普及所以青少年犯罪的越来越少了,所以他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去好好教育小朋友,别让他们犯错误。我感慨不已,只能点头应下。

A君与B君,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监狱中过着同样的生活,却思考着不同的事情。他们在很多方面都给了我一些启发与鼓励。虽然不知道在入狱前的他们是什么样的面貌,但可以肯定的是监狱应该给了他们不少独立思考和反省的空间和机会。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社会上的一些成功人士要选择禁闭自己的减压方式。我想,社会是个大染缸,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信息与诱惑,人如果一旦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就容易忽视价值目光短浅,从而走上一条不归之路,因此作为拥有独立意志与自由思想的人,我们更应该时时刻刻不停地思考与追问。

四、引申:规训的手段与驯顺的肉体

在男子监狱的此次见习活动中,我感触最深的恐怕就是这些犯人无时无刻展现出来的对狱警与监狱管理机制的极度顺从。福柯曾用如何一眼辨认出一个士兵的例子,来向我们描述人如何作为机器被操纵、被塑造、被规训,以及肉体如何在这样的管理下服从、配合,变得灵巧与强壮。事实上,自古典时代起,人们就发现人体是权力的对象和目标。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人在解剖学—形而上学领域以及技术—政治领域都被赋予了机器的含义,即肉体可以被驾驭、使用、改造和完善。我们今天希望通过监狱这个视角看到的是后者,而社会生活中更多的关注也在于后者。

那么,究竟是什么在支配和统治着我们的肉体呢?唯一的答案只有权力:权力通过纪律来控制和使用人,并将人纳入自己的生产过程之中。我们可以具体地分析:

首先是分配的艺术。纪律首先要从对人的空间分配入手,为了实现整个目的,它使用了几种技术:(1)封闭的空间,以确保存在一个贯彻纪律的保护区,例如监狱、寄宿制学校、兵营;(2)单元定位或分割原则,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而每一个位置都有人,从而有效地进行监督、记录和考核,以保证空间的可解析性(方便了解、驾驭和使用),例如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宿舍安排,学号定位等;(3)对不同用途的空间加以分类,以满足监督和隔断有害联系的需要,构成一种将各单一物平行分列的真实表格,例如学校、工厂、监狱一致采用的个人划分原则,对每个人进行考察计算和分类;(4)等级排列制度,以实现逐个定位,完成对每个人的监督并使全体人员同时工作,例如学校同一个班级里的座位分布。通过这些手段,纪律创造了既是建筑学意义上的,又具有实用功能的等级空间体系,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领域的表格化处理。

其次是对活动的控制:(1)设置严格时间表来规定节奏、安排活动、调节重复周期,体现了纪律的精准、专注及有条不紊,而学校、工厂、医院、公司都有这样的时间表;(2)动作的时间性规定,确定肉体的每一部分在每一时刻应该的状态,体现了精心的力量控制渗透入人的肉体之中;(3)肉体与姿势的关联,以确保在正确地使用身体从而正确地使用时间时,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会闲置或无用,“一个被规训的肉体是一种有效率的姿势的前提条件”; (4)肉体—对象联结,通过规定肉体与其操纵的对象之间的每一种关系,来制定运作结构的准则;(5)彻底地使用,以防止浪费时间。通过这种支配技术,一种新的客体对象正在形成,它是自然的肉体,力的载体,时间的载体,它被权威操纵和训练,而不再洋溢着动物精神与理性思维。

再次是对生命的筹划,即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可以被分解、控制和安排的:(1)把时间(人生)分解成连续的或平行的片段,每个片段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结束,总之就是把时间分成各自独立的、准确的细微过程;(2)根据一个分解计划——各种简单因素的序列——来组织这些细微过程,由简到繁地把它们组合起来,从而避免重复模仿带来的问题;(3)确定这些时间片段,决定每一片段的持续时间,用考核作为结束;(4)根据每个人的水平、资历、级别制定适合于他的操练。这种积累和使用时间的机制在军事组织中表现得最明显,并逐渐被引入教育活动,使得权力有可能控制我们的时间,并对每一个具体的时刻进行有效的干预(区分、矫正、惩罚、消除),于是一种新的全面的时空的征服技术由此诞生。

最后是力量的编排,它通过建造一种机制来实现机制内各基本构成因素的协调组合,其目的是把单个力量组织起来,以期获得一种高效率的机制,使得:(1)单个肉体变成了一种可以被安置、移动及与其他肉体结合的因素;(2)各种年龄系列也是机制的部件;(3)力量的结合符合一个精准的命令系统。

总之,权力就是这样通过规训的手段从它所控制的肉体中创造出具有单元性、有机性、创生性、组合性四种特点的个体。借助这些被定位的肉体,被编码的活动和训练有素的能力,权力建构出了各种机制来保证各类力量在精心组合下产生更大的效果。这样的权力运行模式在军事战争中取得了非常有效的成果,于是逐渐渗透并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产生了在各个国家内对肉体和个人力量进行控制的精细的政治战术。例如从小到大实行严格控制的寄宿制学校比主张素质教育平等自由的学校更能生产出考试机器,可在最后走上社会之后又会发现这样培养出来的个体太过缺乏自主与创造力。文明的发展是必然的,多种模式的社会形态也是一定会产生的,面对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规训和权力无处不在的现状,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反思现有的社会价值,以及努力保持自己在社会中的个体化身份和个人认同。

参考文献:

1.[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2版。

①[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2版,第265—266页。

②[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2版,第271页。